一直以来,不少人可能知道民主先驱宋教仁有一孙女,名叫宋奇璋。宋教仁的儿予宋振吕曾在家族过继有一子,名叫宋奇达(字一龙),人们却对他知之甚少。
宋教仁的孙子生活在桃源县!得到这个消息,记者驱车前往。
9月16日,在桃源县漳江镇敬老院,记者找到了76岁的宋一龙,据说他就是宋氏家族为宋振吕过继的儿子。身形消瘦的老人住在敬老院二楼的一个二人间。屋内苍蝇成群,床头放着早饭,床尾摆着便桶,散发出阵阵异味。
宋一龙的生父名叫宋振亿,爷爷宋教仪和宋教仁是堂兄弟。宋一龙回忆,自己8岁那年,在族人的促成和宋振吕的夫人叶惠英、生母杨金云的同意下,被过继给宋振吕当儿子。当时,宋振吕已经去世,叶惠英带着女儿宋奇璋生活在桃源老家。过继时,家里摆了8桌酒席,宴请宋家族人和邻居乡亲。
那一年,桃源县漳江镇渔父村金家溶组83岁的徐南皆老人15岁,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参加了宋家的宴席。“宋家的威望很大,请了很多亲戚朋友和乡亲,场面很热闹。”徐南皆说。
在一本《宋教仁家族志》上,记者看到宋一龙的名字后面写着这样一段话:“宋振亿次子,杨氏出,字立(应为一)龙,曾出继从堂叔振吕为后,生于1934年十一月初三。”在家族谱系图上,宋奇达(一龙)的名字也没有写在亲生父亲的后面,而是和宋奇璋列在一排。
宋一龙告诉记者,祖屋是个大大的四合院,中间有两个大天井,还有三层高的木楼。被过继给宋振吕后,他从祖屋的一头搬到了另一头,开始和养母叶惠英、姐姐宋奇璋住在一起,在一张桌上吃饭。“刚到新家时,姐姐宋奇璋17岁,她还高兴地抱着我坐在她腿上,给我洗了澡。后来我调皮时,她也会趁母亲不在家时罚我跪在天井里。”宋一龙说。
在宋一龙的印象中,新家的生活比自己家宽裕得多,养母中等个儿,接人待物热情大方,但对他的要求很严。“我不会讨人喜欢,所以母子关系不是很亲热,但共同生活的6年母亲待我还是可以,还送我到义丰小学读了几年书。”宋一龙说,生性老实的他吃饭只敢夹碗边的菜,因为养母是个很讲卫生的人,别人坐过的凳子她都不会坐。
“虽然和生母住得很近,但养母不准我和生母联系,每次出去玩一会儿她就把我叫回去了,生怕我回生母那儿。她还挺疼我的,有时姐姐拍我的头,她会用眼瞪姐姐,姐姐就不敢了。”宋一龙回忆。
宋一龙还记得,1946年,国民党高级将领王耀武带着随从来桃源看过他们母子三人,他和姐姐上前行了一个鞠躬礼,王耀武给他们姐弟手中分别塞了一叠钱。
后来,文化大革命爆发,因为是地主成分,叶惠英差点挨斗,因为得到有关国家领导人的保护才被接到长沙,那一年宋一龙才14岁。
叶惠英慌乱中离开了桃源,临走时给宋一龙留下一斗米、一斤油、一斤盐,还留下这样一段话:你在队里学着做工,等2个月后我回来接你。“长沙都正街清香柳吴国华(音)转交,这是养母走时留下的地址,我还大致记得。”宋一龙说。
可惜的是,这张写着地址的字条被宋一龙弄丢了,后来他一直没有写信给养母,养母也没有给他来信,母子俩就这样断了联系。
养母走后,因为是地主成分,宋一龙在文革时经常被拉去陪斗。他的亲哥哥宋玉龙当时是渔父村的村支部书记,看到弟弟可怜,就在没有和宋一龙商量的情况下把他的成分改成了贫农。
宋一龙和姐姐宋奇璋也几乎没有往来。徐南皆告诉记者,在文革期间,宋奇璋的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想回老家落户,却遭到村支部书记、宋一龙的哥哥宋玉龙的拒绝。宋玉龙之所以拒绝她一是因为怕增加村里的负担,社员们不同意,二来是觉得宋奇璋以前对自己的弟弟并不好。
居住在老家的宋家人认为,这件事让宋奇璋对他们心存隔阂。甚至有人认为,宋教仁故居之所以一直没有修起来,与宋奇璋有很大的关系。
宋一龙向记者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一个学者来桃源调查宋教仁的事迹,县里把他作为宋教仁的后裔请去参加活动,还给他送了两本桃源县政协编的《宋教仁纪念专辑》、《桃源文史资料》。这两本书,和一张他玩耍时在养母房间拿的养父宋振吕的照片,被他当做宝贝珍藏着。
宋一龙一直自食其力,曾有过短暂的婚姻,27岁时离了婚,没有小孩,近50年来一直孤身一人。2006年,他住进了敬老院,现在享受农村五保户待遇。“每月给敬老院交220元钱,自己还有30元零花钱。”宋一龙说。
如今,年事已高的宋一龙疾病缠身,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到大点的医院去看看痛得钻心的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