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谭延闿墓在文革期间的境遇
作者:中山陵园管理局课题组
【摘要】谭延闿墓作为中山陵园的重要景点,是民国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精美的石刻雕塑,独特的建筑风格,所蕴涵的动荡民国风云、显赫的民国政要等因素,值得我们进行个案剖析和深入研究,它在文革期间的境遇,因处于独特的历史时空背景下,既具共性之处,又有单独研究的必要。课题组秉持严谨的历史研究方法,大量查阅原始的档案文献资料,同时对在文革期间亲历这一过程的近20位老员工进行了采访,以口述录音、现场指认、座谈会交流确认等形式,将录音、影像等资料整理成文,并经受访者首肯和签字确认。

    谭延闿墓作为中山陵园的重要景点,是民国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精美的石刻雕塑,独特的建筑风格,所蕴涵的动荡民国风云、显赫的民国政要等因素,值得我们进行个案剖析和深入研究,它在文革期间的境遇,因处于独特的历史时空背景下,既具共性之处,又有单独研究的必要。课题组秉持严谨的历史研究方法,大量查阅原始的档案文献资料,同时对在文革期间亲历这一过程的近20位老员工进行了采访,以口述录音、现场指认、座谈会交流确认等形式,将录音、影像等资料整理成文,并经受访者首肯和签字确认。

    谭延闿其人其事

    谭延闿(1880—1930年),字组安、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谭延闿生长于官宦之家,少年时有“三湘才子”之称,1907年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立宪,1909年被推举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首脑人物。辛亥革命时附和革命,长沙光复后被举为湖南军政长和参议院议长,后三任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长,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凯免职,袁世凯死后就任湖南省长兼督军,1917年张勋复辟期间授湖南巡抚,1920年下台,1922年重新加入国民党,曾赴广州任大元帅府内政部长、湖南省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和孙中山的关系非常亲密,相传孙中山曾想把宋美龄许配给他,后又一度与汪精卫合作,最后全力支持蒋介石,就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

    谭延闿能文能武,堪称全才,且处世豁达,为人宽厚,生前备受敬重,身后则尽享哀荣。

    建谭墓举国葬

    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突发脑溢血,在南京逝世。胡汉民有一副挽联代表了当时大部分人对他的评价:“景星明月归天上;和气春风在眼中。”国民政府决定为他举行盛大的“国葬”,专门成立了国葬典礼办事处,主席委员是宋子文,蒋介石亲自主祭。

    9月23日举行大殓,停灵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所有南京各机关自是日起,京外各机关应自奉到电令之日起,下半旗三日,停止一切娱乐及宴会,以志哀悼。外交部函知各国公使悼念之意。

    10月17日举行移灵第一公园典礼。参加执绋送殡者有蒋介石、胡汉民、吴敬恒、宋子文、蔡元培等众多政府高官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当时国民政府中央各院部分别公祭谭延闿,全国各地国民党部也召集党员举行公祭仪式,各大报纸纷纷进行报道。

    为谭延闿举行国葬的同时,国民政府还为其拨专款修墓,墓址位于灵谷寺东侧,占地300余亩,建筑纪念堂、祭台、命令碑、纪念碑、纪念牌坊、龙池及石墓等,全部建筑由国葬典礼办事处主办,基泰工程司设计监工。

    谭墓全部建筑于1932年12月完成,1933年1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谭墓的设计一改通常陵墓程式化之布局常规,墓道倚山构筑,曲折幽深,墓园利用泉石著胜、林壑深秀的自然条件,布置巧妙,尽显江南园林风格,在陵园建筑史上独具特色。谭延闿的墓穴外观系用苏州金山石建筑,美观而坚固。

    谭墓“文革”境遇

    谭延闿墓落成七十多年来,引无数文人雅士和游客追思凭吊。然而在20世纪的动荡岁月里,谭墓无可避免地经历了两次浩劫,一次在民国时期,一次是“文革”时期。抗战前夕,国内局势混乱,谭墓祭堂前珍贵的铜鹿、铜鹤下落不明,祭堂内陈列的诸多由各省捐赠的祭器也渐失殆尽。“文革”期间的破坏更是触目惊心,“文革”开始以后,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标榜的“破四旧”运动迅速波及中山陵园内的历史遗存和珍贵文物,谭延闿墓也未得幸免。当时的造反派敲掉了墓道两侧雕刻精致生动的石马的嘴巴,墓前一块珍贵的长方形汉白玉“九福图”陛石四角的小石狮浮雕被砸毁。这些破坏痕迹至今还能清楚的看到,但最为严重的是谭延闿墓穴被毁。

    1967年秋,“文化大革命”进入“文攻武卫”阶段,当时中山陵园的造反派主要有两个:一派是红总(又称好派),另一派是827派(也叫屁派),两派对立。

    造反派以“破四旧”的名义,多次把矛头指向谭延闿墓,尤其是南京体育学院的红卫兵组织更是直接在谭墓上贴勒令海报,限中山陵园当权派在三日内破墓开棺。被逼无奈之下,为防止红卫兵“打、砸、抢”彻底毁坏谭墓,当时的中山陵园管理处采取了“以退为进”的办法,联合南京市政公司有计划地组织打开墓穴,无形中为今后谭墓的恢复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李希忠是当时中山陵园管理处负责人之一,由他带领几个工人前往谭墓实施开棺。破墓开棺期间,李希忠一直吃住在现场,寸步不离。由于墓包砌筑严实,他们又请来栖霞区铅锌锰矿开采队钻探,小心翼翼地掀开墓包最外层的花岗岩石条。

    掀开石条后,墓包里首先是厚厚一层用黄泥、糯米汁、柏油以及石灰等材料混合而成的坚硬保护层,当时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洋镐凿了一下,只留下一点白印子,根本凿不动,于是改用风钻钻探,大约进行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因墓包非常坚固,又决定用炸药炸开。时任新果园园艺三队生产队长的王长生被派在谭墓爆破现场进行外围守护,防止外人进入墓区,负责内部爆破的是时任新果园园艺二队副队长的李长富,由于开墓时还想看看墓里有什么陪葬物品,出于本能的文物保护意识,炸药用量不是很多,操作比较谨慎。

    炸开谭墓保护层后,发现棺材外边还有钢筋水泥等保护层,就又在棺材东西两边各备了3炮炸药。棺盖一下子被掀开,棺中顿时散发出特别浓烈的福尔马林的味道。谭延闿的棺材位置为南北向,遗体头向北,脚朝南,没腐烂。墓包正中的棺材下方有一个和地面水平的池子,池子长约1.6至1.7米,宽约0.6米,深约0.3米,池内盛满福尔马林,墓包打开后味道异常刺鼻,可以看到浑色的液体。体积更大的棺材就摆放在池子上面,棺材的木料是楠木的,很重,盖板8个工人都难以抬动,后来这副棺材卖给长江机械厂做模具了。

    破墓开棺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棺材由内到外有四层:第一层用麻布油漆包裹起来,很严密;第二层是钢筋水泥层,很多交叉的钢筋浇注上水泥模与棺材形状一致,为长方体;第三层是粘土层,分别用筛得很细的黄泥土、糯米汁、柏油、石灰等材料混合组成,看上去有三到四层,每层各约10公分,形成坚硬的保护层;最外层是用花岗岩石条砌成的圆形墓包。

    当时在场的人看到墓主谭延闿是个大个子,大头,高颧骨,身穿白绸裤,斜襟长衫和马褂,里面裹着红色、粉红色、白色、紫红色、黄色等颜色的九层彩绫。其头部枕在元宝形的凹槽式枕头上,开棺时枕头破了,散落出亮闪闪的金银沙,头颈部位也放置有球状的绢纸包裹的金银沙,起固定头肩的作用。手是黑色的,手腕上有戴手表的痕迹。左手有手帕一条,右手有扇子一把,口中镶有金牙,身体上铺有丝绸被,被上覆盖着国民党党旗,棺内还有绢质地折叠的谭的生辰八字。谭延闿口中的金牙当时被于小丛(已故)敲下,交给金学宏,后又转交给王金鹏(已故)。

    开棺后不久,赵发才目击谭延闿身上盖着的丝绸被子已被拖出来扔到旁边去了,现场人员把酒洒在毛巾上捂住口鼻,拖出谭延闿的尸体,放在墓包下台阶西侧的第二棵龙柏树下面。

    开棺当晚9点左右,由四个人用木棍或扁担系以绳子抬着谭延闿尸体往墓园下方走,尸体上覆有衣服,尸身保存完好,但是口中金牙已被敲掉,鞋子也掉了一只,并散发出一股股刺鼻的味道。他们一路将尸体抬到邓演达墓东南角往新果园方向去的小路左侧一个大坑内,此坑现在仍可看出当年遗留的轮廓。这里原是一个国民党将军的墓,赵发才曾参与破墓,见当时墓内有一具穿着国民党将军服的尸体存在。清理之后,陈守志和于小丛(两人都已去世)把谭延闿遗体放进去,浇上汽油开始焚烧。点火瞬间,火势很猛,负责点火焚烧的陈守志部分头发、眉毛被烧焦。谭延闿尸体经焚烧后,即被就地填土掩埋了。

    自1967年秋至1981年,谭延闿的墓穴一直敞开着,惟有墓包最外层的花岗岩石条散乱在四周,无人问津,也未修整过。

    1979年,中央批准的统请字(1979)第33号文件作出指示:“对在辛亥革命前后,国民党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秋瑾、黄兴、宋教仁、谭延闿、胡汉民、朱执信等的坟墓,如有破坏,也拟告有关地方予以适当修复。”

    1980年,南京市园林部门从开放游览的角度考虑,对谭延闿墓区内亭、榭、桥、路等进行了适当修复,但对谭墓本身未作修缮。

    1980年12月2日,中央统战部通知江苏省委统战部和江苏省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对谭延闿墓的破坏情况进行了解,提出修复计划报省委审批,并告我们和国家文物局。争取在明年(1981年)十月前完工。”

    1981年2月14日,江苏省委统战部和江苏省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向江苏省委和中央统战部请示修复谭墓的有关事项。根据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文物档案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江苏省财政厅拨款1.5万元,由南京市园林处联合中山陵园负责维修。

    入殓谭延闿尸骨使用的是腰鼓型小口陶瓷坛,坛子高60—70公分,有盖,金黄色底荷花纹,由当年在基建队工作的冯文信(已故)、吴玉泗专程前往宜兴陶瓷市场购买。复原维修的大致过程是,先到当年焚化谭延闿尸体的地方,将尸骨捡装坛内,封闭坛口归葬原址墓穴原位,再封土为圆拱型并夯实,而后扎钢筋浇注水泥做成严实的拱壳,台座周围以上的墓包最外面仍沿用原来的苏州花岗岩石条覆盖。

    整个复原工程于1981年5月初开始,10月左右按时完工,历时约半年。

    按历史原貌修复后的谭墓依然坚固美观,其周围古木参天,树荫蔽日,清静幽雅,既有自然山林之趣,又富有文化内涵。谭墓作为中山陵园灵谷景区民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得到景区员工的精心管理和日夜守护,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来此观光祭奠,每逢清明,谭墓祭台上都会供奉鲜花和水果,藉以凭吊。

下载全文:
 
来源:《钟山风雨》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