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陶澍,湖南安化人。他以清廉知名,更以三大改革影响深远。陶澍依靠商人力量取得改革的部分成就,在事实上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晚清官商勾结,人民受到多重剥削压迫的状况,较好地解决了政府与商人、民众的利益,促进了社会发展与进步。为湖湘文化增添了崭新的内涵。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陶澍改革的意义与影响。
一 陶澍一生的三大改革
(一)漕政改革
有清一代,漕粮的河运与海运之争,基本上没有停止过,改革派积极创议海运,保守派则始终坚持河运。道光初年,海运与河运之争更加激烈。陶澍对海运进行了历史考察和全面的论述,强调了海运的可行性,消除了道光等人的疑虑,终为道光所接受。道光六年(1826),陶澍将江苏漕粮160多万石分两次由上海启航,安全运抵天津,运费大省,米质优良,震惊朝野。海运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人的支持。陶澍亲自出面,发布告示,组织了上千只沙船进行海运。上海的沙船帮,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船商集团。海运中,沙船商人都获得了高额利润,有的更得到了政治地位。同时,海运的成功,又促进了商业资本和商业活动的发展,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并且有利于平抑物价。交通便利,物价下降,必然提高人民的购买力,有利于商业发展。
商业资本在海运中的发展,直接侵犯了一部分官商的利益,必然会遭到坚决的反对。陶澍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却能突破阶级局限,支持海运、首创海运,依靠商人,促进商业活动。不仅表明他有过人的胆量,敢于与强大的守旧势力作斗争;而且更说明他有过人的见识,能不失时机地看到商人、商业资本的力量,并利用其为改革事业服务。陶澍的胆识确已超过同代人的视野,这也是陶澍能成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核心的一个根本原因。
漕粮海运是对封建漕运官僚集团的严重打击。有清一代,漕运官僚集团一直把持漕运、垄断漕运,早已腐化堕落,成为社会的寄生虫。他们利用特权,大设“陋规”、“常例”,大肆勒索,贪污中饱。海运的实行,等于掐断了他们的财路,对腐朽的封建势力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同时,海运的实行,使广大农民群众不至于成年累月地忙于治河、运漕、护河、护粮等无休止的劳役;也免除了漕运官员、运弁、旗丁的勒索、侵扰。农民减少了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二)盐政改革
道光十一年(1831),陶澍兼任两淮盐政。第二年在淮北果断地废除纲盐制,改行票盐。明清以来,纲商世世相承,与盐政官员勾结,把盐业当做自己的世袭领地,不许他人染指。实行票盐后,打破了纲商对盐业的垄断,无论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均可领票运盐。同时,取消了一切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陈规陋习,其中最重要的是食盐运输途中实行“改道不改捆”。即改变食盐的运输路线,尽量做到一水通达,中途不盘坝、不改捆。原来纲盐在运输途中,要反复改捆、过坝、换船、装车、查验,盐斤损失很大,以至“盐仅七成”。实行票盐后,运道便捷,人力、时间、费用都大大节省。
以票盐制代替纲盐制,是对封建官商垄断盐业的严重打击,故而经过了激烈的斗争。陶澍指出:“挂名总商者,率多坐食盐规之辈,名为盐商,而并不行盐,徒为盐务之蠹。”又说:“蠹商被革,干俸全裁,从前之每年坐食数千金、数百金者,俱多怨恨,吹楚多端。”纲商没有了特权,自然不甘心失败,他们和盐政贪官、以及从盐务中得到好处的官员勾结,向陶澍发动了猖狂的攻击。一方面,由与纲商利益相连的官员出面,如御史鲍有恒、周彦、许球先后弹劾陶澍。另方面,则对陶澍进行人身攻击,他们“相斗纸牌,绘一桃树,另绘一人为伐树状,以寓诅咒。”可见,当时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陶澍对票盐的推行,非常坚定。一方面,对反对派官僚的攻击,陶澍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摆事实、讲道理,强调票盐有利而无害。并以盐销课裕的事实,争取了道光的坚定支持,使反对派的阴谋一一破产。另一方面,对垄断纲商,则革职废窝,取消特权,追缴欠课,抄没家产。原来富贵胜过王侯的垄断纲商,因票盐的实行而急速地衰落。
陶澍对盐政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两淮盐场由“商疲、丁困、引积、课悬”的危困局面,转变为“盐销、课裕、商利、民便”的兴盛形势,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货币改革
道光十三年(1833),陶澍和林则徐经过认真的调查、考察,共同提出了以“自铸银币”为中心的改革货币的主张。这能抵制国外货币的侵掠、保障本国货币的稳定,解决当时最大的财政问题,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改革虽没有实现,但也是托“年老商民”之口所提出。
二 陶澍的个人品格
勤于政事,身体力行,任劳任怨,认真负责,是陶澍吏治的基本原则。他为政的座右铭是:“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任职吏部时,“案牍如鳞,亦以一手治之,未尝假之书吏。”在川东,他一反官场因循疲软的拖踏作风,雷厉风行,“有诉立讯,剖决如流”,所有诉讼积案,都得到妥当的处理。在安徽清理钱粮,“日夜栗栗,伏案勾稽,如老诸生目耕之不遑也。”任考官评阅试卷,每卷阅读三篇,才动笔写评语,作结论,不致使优卷落榜。陶澍位至封疆后,手下幕僚、书役成群,仍然坚持自已动手,事必躬亲。魏源称其“手不释卷,奏议下笔千言,无能代具草者。”“洪音环辩,上下古今,往复曲折,无不达之意。接见寮属,自辰至午,指麾区处,不遣钜细。”大小兴革,从决策到实施,均亲力亲行,井井有条,水到渠成。
陶澍勤政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重调查、重实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他强调只有深入调查实际情况,了解各方利弊,才能求得真理。为政一地,就要了解地方的山川、风土、人物、官师、学校、财赋,才能从实际出发,办好政事。四川总督蒋攸銛说,陶澍每到一地,对地方情形的了解,便透彻无遗;而别的人到一地,总需数月才熟悉地方情形。陶澍主持海运,“宵旦讨论,寝食筹度,徵之属吏,质之滨洋人士,诹之海客畸民,众难解驳,愈推愈审,万举万全。”只有全面周密地把各方面的情况调查清楚,才能制定政策,采取行动,海运的成功才有可能实现。
陶澍勤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不仅勤于动口,调查了解情况;而且勤于动手、动腿,经常检查督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曾有人记载陶澍检查、验收吴淞江水利工程情况:“屏舆从,徒步视察,不受属吏欺,风霜劳淬弗恤。”亲自以水尺测量坝内外深浅宽窄,凡不符合规定的,予以严诘,立即返工。陶澍主持的水利工程,都经受了洪水的考验,发挥了长期的作用。当时,一般官员验收工程,多是“骑从如云,堤上拥八驹疾驰而去”,丝毫不顾工程质量。
魏源曾评价陶澍是“骋古今之学,割繁剧之才”:“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及备兵川东,摘伏发奸,又为能吏。”“能诗”,指文学才能;“能言”,指有胆有识;“能吏”,指行政能力。陶澍进入官场后,以能员著称,特别善于处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难题。
陶澍善于政事的行政才能,首先是其丰富的学识为之奠定了基础。陶澍自幼以神童著称,聪颖机敏,思维清细,长于记忆,善于理解。陶澍不仅认真学习了四书五经、子史文集等儒家经典和官方文集,而且博览了野史、笔记、方志、族谱、小说等杂书。进入官场后,又在翰林院、国史馆任职,多和文人、学者打交道,学识大进,知识面更加广泛。陶澍极爱学习,家中藏书极多,左宗堂在小淹时曾说:“吾在此最快意者,以第中藏书至富,因得饱读国朝宪章掌故有用之书。”左宗棠在晒书时。偶然发现沙漠寻水之法,后在西北作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一例,说明陶澍藏书广泛、实用;也说明陶澍读书的广泛和知识的丰富。
陶澍善于政事的行政才能,其次是其丰富的经历为之奠定了基础。陶澍入仕后,任京官十年以上,接触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考试、教育各个部门;外任时,又去过四川、山西、安徽、江苏以及路过许多省份。从所担任的职务来说,从中央部门的编修、御史、考官、给事中;到地方的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阅历的丰富,不仅积累了经验,特别增长了行政能力,既能在复杂情况下处理各种难题,又提高了综合全局的指挥决策能力。
同时,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基本上重本轻末;陶澍却重商、用商、便商、利商。海运的成功,商人之功非常显著。其他如盐政改革,将官督商运的运销方式,改为商人自由运销;兴治水利亦重视商人,治理白茆河即是官民合资,让商人参与水利建设;赈济灾荒也借助商人,运米灾区;此外,地方营建、振兴文教、建设沙洲等,都重视商人的作用,注意发挥商人的力量。
此外,陶澍为官,始终坚持一个“廉”字。他任两江总督后,两淮盐政衙门照例每年支付“赏需银”二万两,陶澍却不受馈赠,并明令裁革。陶澍兼任两淮盐政后,每年养廉五千两,陶澍又认为总督的养廉“已极优厚”,而将盐政养廉上缴国库。当时的官场,“廉者有所择而受之,不廉者百方罗致。”陶澍不仅不“百方罗致”,也不“择而受之”;而且连兼职的工资和合法的收入也辞而不受。陶澍轻钱财、秉廉洁使他免受反对派弹劾攻诘,亦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陶澍改革的影响
首先,制度创新主体对制度创新收益和成本的分析是从经验得来的。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作为一种经验社会,仿照前人的成法,判断改革所带来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是最为合理的选择。陶澍盐政改革所能仿效的经验有以下几种:一由垣商纳课。招来殷商令其认课包纳,灶盐悉归该商经理出卖,寓散于整,较为扼要。但两淮池个鐅半系灶产,业已听命商人,不会情愿重新整合。况且商人惟利是视,秤收则勒以重斤,借贷则要以重息。灶不乐以盐归垣商,垣商亦必无资完课。一由场官收税。就各场产盐引额摊定课额,商贩先向场大使报明认买斤数,照额纳课,赴各场配买盐斤。但产盐最多之伍祐等场,照引定课,应征银六十余万两;梁垛等场,亦应征银二十余万两,“盐场微员岂能任此巨帑?”况试行之初,额难悬定,若听其尽收尽解,难保无匿报侵欺。兼之场署多在海滨,既无城廓之防,又乏营汛之卫,征解亦恐疏虞。另有课归场灶。具体做法是,灶户与盐贩自相交易,由官府确定灶数,并令灶户将额引盐数与余盐数报于场官,场官查核并记录,比照引课,酌定额盐课数,不论富商与小贩,均可向灶户买盐,灶户于售盐时纳课,买盐者将盐运至何地销售,任何人不得干涉,形成人人可以从灶户买盐,贩盐者处处可以卖盐的局面,“数十万私枭不禁自绝,货运小贩皆化而为良”。针对这一建议,陶澍前任、两江总督蒋攸铦等认为都不可行。
这些作法所提供的视角与思路,为陶澍的票法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票法改革也的确大量吸收了其中的一些措施。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十六日,署盐运使俞德渊遵陶澍之命,与前淮扬道邹锡淳,分路查勘淮北诸盐场及运道,并筹议没局收税章程。随后,陶澍亲自到海州,博采众论,制定票盐之制,并于同年五月初四日向道光帝具折,正式提出淮北于来年推行票盐并取得了成功。
清代的盐业流通领域,存在着政府、商人、民众这三大利益主体,互相制约与牵制。淮北票盐改革前,由于受到滞销、浮费、走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府、商人与民众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陶澍废除纲法,同时也将政府的利益置身于一种并不安全的市场化调节机制之中,只能随销售量的增长而增长。但由于它打破了官商的垄断,产运销各环节又控制的比较好,所以实际的盐销量确有增长,税收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民众也从这种市场竞争格局中得到了好处。简言之,陶澍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由散商取代总商,票引取代窝引;减轻浮费与手续,降低成本;加强缉私,打击税收外溢,重新平衡了政府、商人与民众的利益,所不同的是,此时商人所涵盖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其次,陶澍依靠商人进行改革,源自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凋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这种理念,最早为王船山发现并弘扬。人们习惯批评湖南人会吃辣椒会打仗但不会经商,经济观念淡薄。陶澍则以他的成功,推翻了这种说法,也为湖湘文化丰富了内涵。
当然,由于晚清的固疾,陶澍不可能取得更大成绩。他的作法在某种意义上仍属于有心补救,无力回天,清王朝并因为陶澍的改革起死回生。但不以成败论英雄,陶澍依靠商人改革的部分成功,标识着即使在封建时代,中华民族仍有着许多优秀份子为国分忧,为民解愁。陶澍改革的部分成功,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湖湘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