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陶澍著作考
作者:陈蒲清
【摘要】许乔林校订的《陶文毅公全集》并不是陶澍的全集,而只是一个分类编纂的选集。陶澍流传至今的著作,可分奏疏、文钞、诗歌、专书四类。奏疏今存1156篇,主要保存在《陶云汀先生奏疏》、《陶云汀先生题稿》中;文钞包括散文、赋与骈文,共存400多篇,主要保存在《印心石屋文钞》中;诗歌1500多首,主要保存在《陶文毅公全集•诗集》中;专书有《蜀輶日记》、《陶渊明集辑注》、《陶靖节年谱考异》。此外,我们新搜辑到散文数十篇、诗歌十多首、对联100首。

    陶澍(1779—1839),清朝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人,古代卓越的经济改革家。陶澍是当时经世学派在政治上的杰出代表,又是中国古代经世学派转向近代洋务派的关键人物。陶澍还是湖南由产生个别杰出人才到产生人才群体的关键人物,“第一代人才群体的领袖”。湖南省成立《湖湘文库》领导机构,决定全面整理出版湖南历代古籍,其中六个重要人物要整理出版全集。这六个人物是: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要出版陶澍的全集,要研究陶澍的思想与改革业绩,首先应该清理陶澍著作的情况。

    一

    目前人们见到的《陶文毅公全集》,并不是陶澍的全集,而只是一个分类编纂的选集。《陶文毅公全集》共六十四卷,刊于道光庚子年(1840年)。此书封面标题是《陶文毅公集》,而每页书眉(鱼口)的标题是《陶文毅公全集》。现在保存的有木刻本与石印本。此书署名许乔林校订,淮北士民公刊。卷首有御制祭文、御制入贤良祠祭文、恩准淮北建立专祠并祀名宦祠谕旨、恩准崇祀海州儒学名宦祠谕旨。还有陶澍五十岁时的画像,以及道光戊子年海盐朱方增的题赞。卷末有请淮北建立专祠并祀名宦祠折子、请崇祀海州儒学名宦祠题本,以及陶澍的行状、墓志铭、神道碑铭。本书的编订者许乔林,是江苏海州人。曾经担任山东省阴平县知县,自己主动申请改任教职,回家乡候补。道光十七年挑浚淮北盐场的各条运输河道,聘请他管理总局的账务、策划工程的安排,颇有实绩。陶澍上奏折推荐他说:“品学夙优,人情信服。”他还是陶澍的诗友。

    《陶文毅公全集》分类编纂的情况是:卷一进呈文,包括散文13篇、赋2篇。卷二至卷三十为奏疏,分二十六项,计29卷,296篇。卷三十一至卷五十二为文集,计22卷,其中散文二十卷300篇、赋27篇。加上卷一的散文13篇、赋2篇,全书共有散文313篇、赋29篇。卷五十三至卷六十四为诗集,共计12卷,1051题1539首。

    为什么说此书只是一个分类编纂的选本呢?因为除了诗歌以外,其他著作都收录不全。1、文章收录不全。全书只收散文313篇、赋29篇。陶澍自编的《印心石屋文钞》已经收录的文章,此书就有80多篇没有收入。2、奏疏收录最不全,只占全部奏疏的四分之一。《陶云汀先生奏疏》76卷,共收奏折1076篇;《陶云汀先生题稿》8卷,共收题本77篇。两书互不重复,统计有奏疏84卷1153篇。而本书仅收奏疏296篇(主要收录奏折,只收了5篇题本),陶澍大部分的奏疏,包括有些重要的奏疏,本书都没有收录。3、没有收录陶澍的专著。如:《蜀輶日记》、《陶桓公年谱》、《陶渊明集辑注》、《陶靖节年谱考异》、《陶氏世谱》等。所以,本书封面的标题,作《陶文毅公集》,是有一定道理的。

    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故宫博物馆主编的《故宫珍本丛刊》,其中第593册、594册《陶文毅公全集》,即影印此书。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的《陶澍集》,也以此书为底本,但是,删节不少,而增收了《蜀輶日记》。它们实际上都不是陶澍名副其实的全集。

    二

    陶澍共有多少著作,并有多少著作存世呢?最早记述陶澍著作的人,是魏源和许乔林。陶澍刚逝世,魏源写的《陶文毅公行状》说:“公所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五十六卷,《奏疏》七十六卷,《蜀輶日记》四卷,《陶桓公年谱》四卷,《陶渊明集辑注》十卷,《靖节年谱考异》二卷,《陶氏世谱》若干卷。又校勘《资江耆旧集》六十卷。”《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六《陶澍传》,基本沿袭魏源的说法:“所著《奏疏》、《诗文集》、《蜀輶日记》、《陶桓公年谱》、《陶渊明诗辑注》,并行世。”

    陶澍逝世的次年(道光二十年),淮北士民公刊《陶文毅公全集》,由海州许乔林校订。许乔林在《陶文毅公全集缘起》中说:“公自订《奏疏》七十六卷,《印心石屋文集》三十五卷,中阙第十六至第十九卷,《印心石屋诗钞》初集四卷、二集三卷,《抚吴草》四卷,俱先刊行。其未刊者,缥缃盈尺,传写滋讹。”

    《资江陶氏七续族谱》对陶澍著作开列最为详尽。该书将陶澍著作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所著作的书籍,有《云汀先生奏疏》、《印心石屋文钞》、《印心石屋诗钞初集》、《印心石屋诗钞二集》(即《皇华草》)、《抚吴草》、《蜀輶日记》、《陶桓公年谱》、《陶渊明集辑注》、《靖节年谱考异》、《谈瀛录》、《运甓斋词谱》。第二类是所主编或校刊的书籍,有《资江耆旧集》、《海运全案》、《重浚吴淞全案》、《云台新志》、《吴中唱和集》、《吴淞口唱和诗》、《和治水诗》、《漕河祷冰诗录及图谱》、《云台山唱和诗》、《印心石屋五秩诗文荟》、《咏印心石屋诗》、《御书印心石屋诗文荟》、《印心锡祜萃言》、《皖藩政要》。

    《资江陶氏七续族谱》虽然开列详尽,但是可议之处有二:其一是有混淆之处。如:《谈瀛录》是朝鲜王朝诗人洪洛皋、权晶山等与中国诗人陶澍、贺长龄等的诗歌汇编集,分前录、后录,虽然陶澍皆有序言,但都不是陶澍个人的作品集。而且《谈瀛前录》是洪洛皋所编,《谈瀛后录》才是陶澍所编。其二是有遗漏之处。陶澍的重要作品集《印心石屋诗文集》没有提及。陶澍所组织编辑或校刊的书籍,还有《安徽通志》、《水利七案》、《沅江县志》、《安化县志》、《洞庭湖志》、《陶氏族谱(四续)》等,以及嘉庆二十一年在江南扬州刊刻的其父陶必铨的诗文集(包括《萸江古文存》与《萸江诗存》),都没有提及。

    陶澍上述著作大部分都流传下来了。我们今天见到的陶澍自己著作的书有:《陶云汀先生奏疏》七十六卷,《陶云汀先生题稿》八卷,《印心石屋文钞》三十五卷,《印心石屋诗钞》初集四卷(包括《出山草》、《玉堂草》、《江湖草》、《太史草》),《印心石屋诗钞》二集(即《皇华草》)三卷,《抚吴草》四卷,《蜀輶日记》四卷,《陶渊明集辑注》十卷,《靖节年谱考异》二卷。而许乔林校订的《陶文毅公全集》,是最流行的综合性选本。此外,陶澍所主编或校刊的《海运全案》、《重浚吴淞江全案》、《云台新志》、《云台山唱和诗》、《萸江古文存》、《萸江诗存》等也流传了下来。

    但是,陶澍也有许多著作没有留传下来。其诗文全集《印心石屋诗文集》五十六卷,就无法找到。《陶桓公年谱》四卷、《陶氏世谱》若干卷、《运甓斋词谱》、《省身日记》以及《谈瀛录》等,也没有找到。《陶氏世谱》若干卷,有人推测很可能就是现在的《陶氏族谱》。其实不是。陶澍在《会稽陶氏族谱序》中,曾经明白地说:“顷复得无锡陶默所为《仰止录》,广其例为《陶氏世谱》。凡史传及各书所载陶氏,胥汇焉。”可见此书是陶姓历史名人的汇编,而不是族谱。此外,据陶澍《省身日记序》,嘉庆十八年陶澍担任御史后,曾经长期写日记,汇编为《省身日记》。

    陶澍的这些著作为什么会失传呢?且以《印心石屋诗文集》为例进行推断。根据魏源《陶文毅公行状》的说法,陶澍诗文最齐全的版本,应该是《印心石屋诗文集》五十六卷。但是,我们查遍湖南、北京、南京、苏州、扬州、上海的主要图书馆,都没有发现五十六卷本的《印心石屋诗文集》。台湾中国文哲研究所的著名研究员李奭学博士帮助查遍台湾各大图书馆,也没有找到。本人经过反复琢磨,产生一种推断:《印心石屋诗文集》五十六卷,当时虽然编成了,但是没有及时刻印,没有流传。我们的证据是:第一,许乔林《陶文毅公全集缘起》说:“其未刊者,缥缃盈尺,传写滋讹。”他列举陶澍已经刊行的著作,只字未提《印心石屋诗文集》五十六卷。可见,他没有看到刊印的《印心石屋诗文集》。第二,陶澍逝世不久,就发生了鸦片战争,而且英军兵临南京城下,后来太平天国又占领了南京。如此兵荒马乱,保存在南京总督府的《印心石屋诗文集》五十六卷的原稿,可能遗失了。我们后文还要介绍《陶云汀先生奏疏》七十六卷仓促刻印、校订粗糙的情况,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来不及刻印《印心石屋诗文集》。第三,《资江陶氏七续族谱》没有提及《印心石屋诗文集》,也是一个旁证。《运甓斋词谱》、《省身日记》以及《陶桓公年谱》等的情况,可能跟《印心石屋诗文集》相似。

    陶澍本人现存的著作可以分为四大类:奏疏类,散文类,诗歌类,专集。

    三

    奏疏是大臣向皇帝报告大事的文章,四库归类为史部,是研究古代政治措施与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陶澍作为清王朝的方面大臣,奏疏是其著作的最重要的部分。陶澍奏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最能集中体现陶澍的政绩。李廷锡《陶云汀先生奏疏序》说:“公经济博通,言达于行,奏牍必亲自属草。在安徽省首厘库款,三十年之纠葛,豁然一清。以为吏治绵惙,由于赔累牵掣而不能自拔,故于清查后即明定章程,严交代,裁捐款,禁流摊,俾官得自立,以专其力于民,而吏治以起……若道光三年皖省被水,道光六年淮南北大河两岸各府州沉灾,垫溺以亿万计,哀鸿遍野,赖公而苏,载在口碑。其还定安集之功,虽富郑公之在青州,未足云喻也。而其详皆见于奏议。读者每从邸抄或文书上下,时见一斑,而惜未睹其全也。廷锡事公久,亲见公所设施,辄请得其稿,择其尤关政治者,付之剞劂,以为楷模。”

    陶澍奏疏现存四种版本。

    1、《陶云汀先生奏疏》七十六卷,共收奏稿1076篇。卷首有李廷锡写的序言与凡例,还有陶澍五十岁时的画像,以及道光戊子秋海盐朱方增的题赞。

    我们认为,《陶云汀先生奏疏》在陶澍生前已经编好。理由是:第一,书名没有使用“陶文毅公”的谥号,而是称“云汀先生”。第二,陶澍刚去世时,魏源写的《陶文毅公行状》就说陶澍的《奏疏》有七十六卷,这说明《奏疏》七十六卷早已经编好。但是,《陶云汀先生奏疏》七十六卷不是一次编成的。前二十四卷,署名李廷锡编;后五十二卷,我们推断是著名思想家魏源续编的。

    李廷锡的《陶云汀先生奏疏序》与《凡例》,写于道光八年十二月。序言说:“计折稿二十四卷,题稿八卷,凡三十二卷。起嘉庆甲戌,至道光戊子。”查今本《陶云汀先生奏疏》的前二十四卷,只有折子,而且第二十四卷具有补遗性质,收录道光四年至五年的抚皖稿10篇,道光六年至七年的抚苏稿9篇。此外,另有《陶云汀先生题稿》八卷,专收题本。这都可以证明李廷锡的说法。李廷锡,字康侯,号碧山,湖北安陆人,进士出身,曾经担任江苏昭文县知县,后来升任南安知府、南昌知府,官至按察使。

    后五十二卷未署编者姓名,我们推断是著名思想家魏源续编的。魏源《陶文毅公行状》说:“源自弱冠入京师,及来江左,受公知数十载。曾命编次奏稿,并托以身后志状。”魏源明确地说,陶澍委托自己编次奏稿。

    《陶云汀先生奏疏》七十六卷,共收奏折1076篇(实有1075篇)。李廷锡拟定凡例11条。其中第四条论述编排体例说:奏疏如果分类编排,往往不便,而“以历官先后为序,按时考事,一览秩然”,故“是编以先生历官先后为序”。前二十四卷的编排情况是:卷一,侍御稿,12篇。卷二,巡漕稿,附巡城稿、川东道稿,15篇。卷三,晋臬稿,10篇。卷四至卷十,抚皖稿,98篇。卷十一至卷二十三,抚苏稿。卷二十四,抚皖稿,10篇;抚苏稿,9篇。统计前二十四卷,共收折子及所附折片352篇。

    魏源继承了前二十四卷的编排体例。卷二十五至卷二十七,抚苏稿,42篇。卷二十八,苏抚兼署江督稿,12篇。卷二十九至卷七十六,江督稿,670篇。统计后五十二卷,共收折子及所附折片724篇。其中卷七十《特恩赏寿折子》,有目无文。实际上只有723篇。全书《陶云汀先生奏疏》,现在各图书馆保存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二十四卷本,一种是七十六卷本。二十四卷本,据李廷锡序,刻于道光八年。但是,最后一篇折子(在第二十三卷)的拜发日期是道光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奉有道光九年二月的朱批。那么,完成刻印的时间是在道光九年。

    完整的七十六卷本,没有说明刊印时间。有人说编辑并刊印于清朝末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陶澍逝世时,此书不仅已经编辑好,而且开始刻印了。魏源的《行状》与许乔林的《缘起》,都是铁证。但是,完成刻印的时间大概是在陶澍逝世几年之后。我们的理由是:第一,陶澍逝世次年,许乔林等刊印《陶文毅公全集》时,七十六卷本奏疏尚未刊印。《陶文毅公全集》奏疏收录最不全,只收全部奏疏的四分之一。这大概是因为,奏疏具有保密性(陶澍就因为以前刊刻奏疏及其朱批,受过降级留用的处分),保存在总督官邸,外人不容易搜集齐全。而诗文则公开流传刊刻,许乔林还是陶澍的诗友,故收录较全。第二,《陶云汀先生奏疏》后面的若干卷,校订比较粗糙。几乎每卷都有不少错别字,特别是最后几卷。如:第七十四卷,错误严重。该卷的《续获吴当运案内逸犯陈希友等审拟折子》,文字错误有30多处。该卷第六篇《盐城县借挑皮大河,民屯灶田一律摊征折子》的最后一页(第二十四页),竟然被编排到第九篇《两淮试用大使何宝书委勘荡地妥速请奖折片》的后面,页码被刻印为第三十四页;而把《两淮试用大使何宝书委勘荡地妥速请奖折片》中的一页,刻为第二十四页,插到前面,牛头不对马嘴。又如:第七十卷《恭谢特恩赏寿折子》,竟然只有目录,却漏收了正文。第五十卷出现两张第二十页,其中一页是第三十一卷《筹议加斤减价兼疏积引折子》中的内容。为什么这样粗糙呢?大概是因为陶澍逝世后几年之内接连发生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陶澍的亲友们,林则徐、魏源、胡林翼、左宗棠等都参与政治军事活动,无暇校订奏疏,儿子陶桄又年纪幼小,更无法参与刊刻校订。因此。才造成了这种校订粗糙的情况。

    2、《陶云汀先生题稿》八卷。题稿又称题本,是奏疏的一种。奏疏包括折子与题本。李廷锡《陶云汀先生奏疏序》说:“大概,折子所陈,多系紧要及不在定例之事,请自上裁,与奏本略同,故谓之折奏。而题本,有恭疏题报之语,则疏体也。考古人言事之文,或称奏议,或称疏稿。今先生是编,合折子、题本二项,故总称为奏疏云。”

    又说:“计摺稿二十四卷,题稿八卷,凡三十二卷。”根据序言,《陶云汀先生题稿》是跟《陶云汀先生奏疏》前二十四卷同时编印的。

    《陶云汀先生题稿》,前三卷为“抚皖稿”,后五卷为“抚苏稿”,止于道光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卷首有朱珔对陶澍的赞词,写于道光九年孟春。共收题本77篇,主要内容是题请旌表忠孝节义的人物,其中为长寿者请求旌表的有20篇,为节烈妇女请求旌表的有18篇,为殉难人物(包括抗清的明朝将领)请求旌表的有12篇,还有为捐款赈灾或修建学舍、捐置义田与义冢的官商士绅请求表彰的题本。如:第六卷仅有两篇题本,都是为节烈妇女请求旌表的。一篇是《武、阳绅士赵怀玉等捐建节孝总祠题本》,武进、阳湖两县一次题请旌表的贞孝节烈妇女就达3018人;另一篇是《道光六年分贞节孝行题本》,江苏申报贞女18人,节妇253人,孝女2人,孝子3人。

    3、《陶云汀先生奏疏补遗》十六卷。沈基庶等编辑。所收奏疏止于道光十年六月的《兼署总督印务加宫保衔谢恩折子》。初刊应该是在道光十几年。《陶云汀先生奏疏补遗》分类编辑。分为“水利”、“海运”、“漕政”、“灾案”、“清理厘库项”、“恤民”、“恤兵”、“恤商”、“恤夷”、“弥盗”、“清讼”、“杂件”、“四六谢奏”等项目,统计共收奏疏185篇。本书主要是《陶云汀先生奏疏》前24卷的补充,比前24卷多了两年时间的奏疏。但是,本书跟七十六卷本《陶云汀先生奏疏》相比,没有新的内容。

    4、《陶文毅公全集》的奏疏部分共29卷296篇,只占奏疏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本书虽然对奏疏的原文都是全录,但是,没有收录拜发时间,奏疏后面附录的有关清单与中央部门的批复也往往没有收录。

    本书的价值是:一、主要可以供校勘之用。本书校订比较细致,而《陶云汀先生奏疏》后面的若干卷,校订比较粗糙,几乎每卷都有不少错别字。如:《陶云汀先生奏疏》第七十二卷《上海会馆并无屯私及舟山产盐归浙经理折子》说:“浙江宁波府属洋面中之舟山,产盐甚旺。闽、广商船经过收买,每制钱十二文一斗,每斗约二十斤。载至上海,每斤可售制钱二十文,文其利息不啻三十倍。”如果不用《陶文毅公全集》对校,就只会认为“文其利息”的“文”字是衍文。而《陶文毅公全集》作“是其利息不啻三十倍”,文从字顺,令人恍然大悟。又如:《陶云汀先生奏疏》第29卷《筹议盐务大概情形折子》有一句:“仪征为南监掣捆盐之场,兼系泊船马头。”《全集》作:“仪征为淮南监掣捆盐之场,兼系泊船马头。”《陶云汀先生奏疏》第40卷《请将淮北滞岸试行票引章程折子》有一句:“难保无抢盐之事,提害商贩。”《全集》作:“难保无抢盐之事,扰害商贩。”都应以《全集》为是。二、本书有少量奏疏,可以补充《陶云汀先生奏疏》的遗漏。如:《陶云汀先生奏疏》第七十卷《恭谢特恩赏寿折子》,只有目录而漏收正文,即可以根据本书补充。此外,还有两篇关于挑浚浏河的折子,也是《陶云汀先生奏疏》所遗漏的。三、本书把奏疏分为“谢摺”、“漕务”、“海运”、“灾赈”、“盐法”等二十六项。虽然分类并不十分严密,但是,对读者了解陶澍的政绩,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陶文毅公全集》每篇奏疏的篇名,跟《陶云汀先生奏疏》大同小异,各有优劣。《陶文毅公全集》奏疏的有些标题,比《陶云汀先生奏疏》合理,可以参考。如:《陶云汀先生奏疏》第40卷《请将淮北滞岸试行票引章程折子》及《附片一件》,《陶文毅公全集》作《酌议淮北滞岸试行票引章程折子》及《淮北票运、商运之外,仍酌运官盐折片》。这篇附片有独特内容,本书给附片以明确的标题,就便于检阅。

    四

    研究陶澍散文(包括少量骈文、赋)与诗歌,最权威的版本应该是《印心石屋诗文集》五十六卷。可惜,这部重要著作,目前没有找到。在《印心石屋诗文集》失传之后,现在研究陶澍的散文,主要靠两种版本。

    1、《印心石屋文钞》三十五卷。陶澍自编。有道光十五年(乙未年)刊本。卷首有道光十四年(即甲午年,1834年)沈维鐈序,还有道光六年(即丙戌年,1826年)曾燠序。全书按照体裁归类,共收文章333篇,其中包括“赋”28篇、“骈体”12篇。

    此书初刊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署名“白下吴仪(竹坡)写刊”。此书不是陶澍文章的全本。第一,从道光十四年到道光十九年陶澍逝世,还有五年的著作没有收入。第二,当时已经有缺损。据许乔林《陶文毅公全集缘起》说:“《印心石屋文集》三十五卷,中阙第十六至第十九卷。”目前所见的卷十六至卷十九,是道光二十二年的补刊的。而且有补刊说明:“禀启书札,凡《全集》已刊者,概不补刻。”此外,有些卷篇幅很小,如卷二十六仅收《赵征君琴士墓志铭》一篇文章,只有1043字。这大概是已经有缺损的证明。由此可见,陶澍自编的《印心石屋文钞》,原来可能不止333篇。

    2、《陶文毅公全集》中的文集部分。《陶文毅公全集》卷一、卷三十一至卷五十二,共收散文313篇、赋29篇。其中有82篇是《印心石屋文钞》所没有收录的。

    《印心石屋诗文集》五十六卷失传后,现在研究陶澍诗歌主要依据的版本,本来应该是陶澍自编的《印心石屋诗钞》与《抚吴草》。《印心石屋诗钞》,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刻于扬州,分初集、二集。初集四卷包括《出山草》(1801年所辑本年诗60首)、《玉堂草》(1805年所辑1802年至1805年诗,共100首)、《江湖草》(1808年所辑1806至1808年诗,共95首)、《太史草》(1809年所辑本年诗14首);二集为《皇华草》三卷(1810年所辑本年诗245首)。《抚吴草》四卷。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自辑抚吴以来诗歌224首。但是,《印心石屋诗钞》与《抚吴草》,共计只收诗歌738首,只是陶澍某些时段的诗歌,不到陶澍现存诗歌的一半。因此,它们只能作为参校的版本。

    现在保存陶澍诗歌最多的版本,是《陶文毅公全集》中的诗集部分。《陶文毅公全集》卷五十三至卷六十四为诗集,共计12卷,有诗歌1051题1539首。其中包括了《印心石屋诗钞》与《抚吴草》所收的738首诗歌,以及《印心石屋试律诗》、《印心石屋诗荟》(《云台山和唱集》)、《吴中和唱集》、《吴淞口唱和诗》、《和治水诗》、《漕河祷冰诗录及图谱》、《印心石屋五秩诗文荟》、《咏印心石屋诗》、《御书印心诗文荟》、《印心锡祜萃言》中的陶澍诗歌,还有陶澍跟朝鲜朋友的唱和诗(它们曾被收录在《谈瀛录》、《谈瀛后录》中)。所以,我们认为《陶文毅公全集》中的诗集部分,基本上囊括了陶澍的诗歌作品。如果加上《圣驾再诣盛京祗谒祖陵恭纪》中的四言体《上陵歌》20首、《蜀輶日记》中的马嵬坡绝句1首,以及我们新收集的11首诗歌,则陶澍有1571首诗歌流传至今。

    五

    陶澍的专集性著作有:《蜀輶日记》、《陶渊明集辑注》、《陶靖节年谱考异》、《陶桓公年谱》、《陶氏世谱》等。《陶桓公年谱》,是研究陶侃生平的著作,《陶氏世谱》是汇集史传及各书所载的陶姓著名人物的事迹。可惜这两本书目前没有找到,可能都失传了。

    1、《蜀輶日记》四卷。嘉庆十五年五月,陶澍任四川乡试副考官。经直隶、山西、陕西,八月初抵成都。九月乡试揭晓后,由长江出四川,经湖北、河南,十一月回京。途中所作的《蜀輶日记》,不仅记述里程风光,而且关注历史、地利,文笔清秀,尤以考据见长。

    《蜀輶日记》最早版本刻印于道光四年,署名“白门吴仪董刊”,卷首有乐陵史评、阳湖龚镗的序,阳湖陆继辂的后序。有的版本还载有赵绍祖的跋,辛从益、鲍桂星、朱珔、吴荣光的序,李兆洛的“书后”。道光八年的重刻本,有郭尚先的序。光绪七年的重刻本,有杜瑞征序。《蜀輶日记》跟诗集《皇华草》作于同时,它们的合刊本,刊于道光十三年。

    2、《陶渊明集辑注》十卷,《陶靖节年谱考异》二卷。这两本书研究大诗人陶渊明的专著,大概是陶澍担任京官时的著作。两书用力很勤,很有见地,在学术界评价颇高。如:梁启超《陶渊明年谱》说:“安化陶文毅著《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二卷,备列两旧谱而加以考证,至博赡矣。”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说:“《陶考》旁征博引,辨析精详,其所发明,尤在出处一事。谱首论世袭,亦甚周悉,甲子诸说备载于靖节先生集第三卷前,断语独创一解。”

    此外,陶澍还有散见于地方的诗、文、对联等。此次,陶澍故乡安化县的“陶澍研究会”的诸位同志,先是在本省的长沙、安化、桃江、沅江、澧县,接着又专程赴南京、上海、苏州、扬州,搜集资料,走访熟悉掌故的人士。最后搜集到陶澍散轶的散文几十篇、诗歌十多首、对联100首,对联实际上是中国一种特殊的诗歌体式。

    总之,目前人们见到的许乔林校定的《陶文毅公全集》,并不是陶澍的全集。只有把陶澍现在存世的著作全部汇编成书,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陶澍全集》。

下载全文:
 
来源:《长沙大学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