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湖南凤凰人,是近代中国政坛上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无论是东北善后,还是顺直和华北五省的灾害救济中,我们都能看到熊希龄的身影。湖南是熊希龄的家乡,出于对家乡人民的桑梓情怀,熊希龄更是不遗余力地奔赴到家乡的灾害救济的第一线。本文试就熊希龄在湖南的一系列救济活动作一简要论述。
一、宣慰湘西——救济桑梓之开始
熊希龄对家乡人民的救济,肇始于1916年的护国战争中的兵灾救济,应该说这也是他一生的一个转折,此后熊希龄带着一种对政治的厌恶退出政坛,投身到慈善事业当中。1916年的护国战争,湘西首当其冲,沦为战场。战线南起靖县、绥宁,北到麻阳、辰溪,绵延数百里,以至于出现了“老弱流离,死亡载道,妇孺匿藏山谷,不避风雨,沿河尸骸流及千里”的悲惨景象。熊希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担任起了“湘西宣慰使”的重大使命。家乡惨遭兵祸,老母身处险境,熊希龄对此忧心忡忡。因此他向袁世凯“请假”,回乡迎护老母出险,但之后他却停留下来办理宣慰湘西一事,原因何在?表面上看起来,熊希龄担任湘西宣慰使一职是受命于袁世凯,以联络接洽北军过境,使之与地方“勿生误会”。然而实际上熊希龄此举是出于对家乡人民的一片深情。在熊希龄看来,“国家大计,议论纷纭,如乱丝之不可理”,可是湖南却是“祖宗邱墓之邦,身所自来,”不敢不理,也不能不理。家乡人民惨遭兵劫,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熊希龄对此充满了怜悯,再加上“各属绅商环求哀留,至于涕泣”,熊希龄更是于心不忍。出于对故乡的一片殷殷乡情,熊希龄感到“同乡亲朋故旧,均遭兵燹,颠沛流离,尚在难中,必须设法救护。”因此,熊希龄义无反顾地担任了湘西宣慰使一职,只希望能“救我父老子第,以尽桑梓之义。”可见,桑梓之情是熊希龄救济家乡人民的巨大动力,在这股动力的驱使下,熊希龄不辞劳苦地奔赴到湘赈中,只为救家乡人民出水火。
二、办理湖南灾害救济的概况
从1916年熊希龄宣慰湘西开始,家乡湖南是灾情不断。熊希龄为救济家乡人民,呕心沥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组织各种赈务机关,实施水旱兵灾的救济
民国初年对湖南来说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代,兵灾不断,天灾叠至,湖南人民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之下,伤兵难民的救治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而建立赈务机构对灾民进行救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熊希龄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赈务机构实现了对家乡人民的灾害救济。护国战争中,熊希龄宣慰湘西期间,就开始设立抚绥处,并于沅陵、芷江、永顺、凤凰、洪江、大庸等六处添设分处,办理各种赈抚事宜。在各县绅士的协助下,扶绥处“医活伤兵至数百千人,救出伤民至十数万人。”护法战争时期,战火又遍及全省,湖南七十五县几无完土,其中又以醴陵所受的兵燹最为惨重。据不完全统计,仅醴陵一县,受灾47901户,被杀22542人,受伤1917人,焚毁房屋14752栋,荒田10490亩,财产损失达19410281元。兵燹之余,1918年,湖南发生了特大水灾,泛滥长沙、湘潭、醴陵等10余县,“漂没人物田庐,不可胜计”,惨不忍言。天灾人祸如此惨重,官赈日渐微弱,且流弊甚多,无法担负起赈济湖南灾民的重担。因此熊希龄一改过去以官赈为主的赈济模式,设立了“湖南义赈会”,之后立即在岳阳、长沙设立分会,开始通过社会募赈,展开救济行动。义赈会筹集了10万元赈款,对平江、湘乡、衡山、湘潭、岳阳、临湘、醴陵、湘阴、攸县(后去攸县加宝庆)、宁乡、浏阳、长沙12县进行施赈,给濒临绝望的人们送去了一丝希望。1921年,发生严重春荒,延及20余县,饥民多达六七百人。之后,大旱汹汹来袭,全省有50多县发生旱灾,灾民少者五、六万人,多者三、四十万。天灾人祸使得湖南收成锐减,饿殍载地。为了办好湘赈,熊希龄又联合中外人士共同组成赈灾救济团体——华洋筹赈会。赵恒惕和熊希龄被推为会长。之后,华洋筹赈会维持米禁,组织平粜,以工代赈,部分缓解了这场大旱灾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和损失。这些机构的建立,尤其是湖南义赈会和华洋筹赈会的建立,将一大批社会力量团结到灾害救济队伍中,改变了过去由地方善士单独熬粥施饭,彼此相互孤立的状况,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为统一的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社会救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湖南慈善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筹赈办粜
湖南经受了护国、护法战争的连番摧残后,又遭受了1918年大水灾和1921年辛酉大旱的前后袭击。身处刀兵水火之中的湖南谷米无存,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人们纷纷外出逃荒,“到处均有饥民坐食排饭,捣毁豪绅仓库,其未能外逃的每多采挖野草苦菜充饥,饿毙者时有所闻。”购米办粜成了当务之急,赈款的筹集则是先决条件。为了筹款办好湘赈,熊希龄除了请政府颁发赈款和身先士卒,慷慨解囊,以自己的私产人寿保险单向银行筹借一万,派任福黎返湘施赈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1918年大水灾之后,熊希龄开始广泛向社会募捐,请湖南诸公“伏乞尽力捐助,并为设法代募,”同时“仰恳各省文武长官,慈善团体,以及海外同胞,异国善士,推人道之大同,救一方于水火,或博施巨款,或代募义捐,俾此时多活一灾黎,即异日可少一祸种。”1921年,在社会募捐已成强弩之末的情况下,熊希龄改变了策略,改为中外联合,寻求国际支援。一是请求从海关项下拨助100万元,赴购杂粮lO余万石由车运湘分别平粜和散放;二是组设华洋筹赈会,拓宽赈款的筹集渠道。筹赈会成立后,立即议决:省外预计须筹3万元,由熊老先生完全负责;军界预计4万元,由赵总司令负责;商界可筹5万元;学界可筹5千元;政界可筹5万元;警界可筹5千元;淮商2万元;中外银行筹5千元;各国洋行公司筹5千元;各教会筹2千元;各省会馆如苏浙鄂豫等,合筹5千元;省议会5千元;审查会2千元。随后,熊希龄转赴汉口、江西、上海等地,想法筹款购米。经熊希龄的多方筹措,7月,汉口购运之米4000石和芜湖购运之米1500石,还有常德购运之蚕豆2200石先后运湘平粜,而且议定了平粜办法:永顺、保靖、龙山、桑植、永绥五县各300石;会同、靖县、古丈、凤凰、乾城、黔阳、沅陵、泸溪、辰溪、麻阳、芷江、大庸、石门、慈利、安化、新化、宝庆、衡阳、衡山十九县各200石。大批谷米到湘,缓解了灾荒造成的缺食少粮的问题。熊希龄呕心沥血,心筹桑梓,将湖南人民一次又一次地从饥饿中拯救出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3.实施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办赈措施。在原有的办赈办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实施以工代赈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因而得到熊希龄的重视。1918年兵灾水祸之后,在“灾情浩大,施救无术”的情况下,熊希龄开始“变通成法以工代赈”,在株洲、醴陵“一面劝农速治田园;一面设临时因利局贷资商贩,俾各自营生;一面贷资恢复土窑三处,维持失业窑户,藉以赶造民间所失之碗碟等物;一面设织布厂,制造赈衣绒布,藉以安插机户。”不仅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使他们能够通过劳动来获得钱米以自救,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而且也辅助国家兴修了各种公共设施,有助于医治灾害所造成的创伤。
以工代赈中最为辉煌的业绩应属潭宝路的修筑。熊希龄所筹的赈款就有一部分是用于修筑潭宝路的。当时华洋筹赈会筹得的赈款中有将近58万元,是专为修筑公路之用。灾民被召集起来修筑公路,并给以工食养家费及往返路费,这对灾民是一种有效的安置。就救济灾民来说,按照天津华洋义赈会的计算方法,以近58万余元的路工专款可救灾民236627人。
因此,潭宝路的修筑不仅达到了“救目前之饥馑”的目的,而且也便利了日后的交通,真可谓是“慈善公益,一举两得,询盛举也”。
4.收养难童
一连串灾害的发生,使无数家庭家破人亡,大量灾童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收养这些无依无靠的可怜的灾童,熊希龄是煞费苦心。原本熊希龄打算派人在湖南创办慈幼院,但因时间来不及而作罢。于是,熊希龄就在“香山慈幼院附属收容儿童教养所内,推广儿童名额二百名,”专门收养湘省无父无母的落难儿童,交给他们生存之道。熊希龄此举对这些可怜的灾童来说影响深远,使他们免于流浪街头,忍饥挨饿的命运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善举。
三、对熊希龄办理湖南灾害救济事业的评价
熊希龄一片苦心为桑梓,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博爱之心,办理湖南灾赈事务,贡献很大。他在湖南办理的慈善事业之多,时间之长,救助的灾黎之众,恐少有人能。因此在那样多灾多难的岁月中,熊希龄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湖南人心目中的支柱,成为了每场灾害救济中的灵魂。可以说熊希龄是湖南灾赈事业的领军人物。
熊希龄在办理湖南灾赈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救灾思想和狭隘的地域观念的束缚,改变了过去以官赈为主的办赈模式,开始寻求与社会力量联合办赈,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尝试和挑战。湖南义赈会的建立就是联合社会共同办赈的一个很好的开端。在湖南义赈会有效组织下,把过去孤立分散,各自为阵,影响甚微的民间赈济力量组织在一起,拓宽了筹赈的渠道,扩大了赈款的来源范围,增强了办赈的力量,为湖南的灾赈事业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标志着湖南义赈的开始。不仅如此,熊希龄还寻求与国际的联合,组设华洋筹赈会,将中外人士团结起来,联合办赈。华洋筹赈会的章程中规定:“凡与本会宗旨相合,或出金钱,或出劳力,或出物品以助本会事业进行者,皆为会员,并无阶级之分,亦无国籍之别”。这样就促成了各种社会力量有效地组合,在充分利用国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达到很好的办赈效果的同时,也能得到国际的援助和支持。华洋筹赈会的成立大大加强了湖南的办赈力量。据统计,华洋筹赈会在1922年的旱灾中,所筹赈款1,414,875元,其中美国救灾协会所捐的路工专款达到568,495元之多,充分显示了中外联合办赈的特点。说明了国际力量在湖南灾赈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湖南的灾赈事业走上了与国际救灾机构接轨的道路,这是湖南灾赈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力地促进了湖南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进程。也是湖南灾黎的福音。
熊希龄采取的一系列办理湖南灾害救济的措施,如以工代赈,收养灾童,不仅惠及了当时的人民,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更重要者是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协调了社会的发展,为熊希龄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熊希龄对遭遇不幸的人们充满了深切的同情。自1917年他退出政坛以后,就以大公无私的胸怀投入到慈善事业当中。虽然为官多年,却是两袖清风,十分清贫廉洁,时人称赞他“官服数十年,家无长物,以四海为同胞,实社会之楷模”,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出了熊希龄的高尚品质。湖南是熊希龄的家乡,对湖南熊希龄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的。在动荡的二三十年代的湖南,只要哪里有灾,熊希龄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在大灾大难面前,家乡人民和省政府也是在第一时间想到熊希龄。熊希龄逝世后,湖南省政府高度评价了熊希龄,说他是“霖雨苍生”的人物,对熊希龄在湖南办理的灾赈事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综上所述,熊希龄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着受苦受难的湖南的芸芸终生,义无反顾地办理湖南灾赈事务,对当时生产的恢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阶级矛盾的调和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周恩来评价“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像这样一个为湖南,为国家,为社会做过许多好事的人,理应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