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1882—1913),字得尊。号敦初、遁初。笔名桃源渔父、渔父等。他自幼就萌发了爱国反清思想,立志救国救民。他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和中华民国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国民党的实际缔造者。
何以见得呢?理由有以下四点:
其一,从中国国民党的组织沿革来看。据台湾国民党党史馆的档案资料披露,中国国民党的全部历史,可以分为5个阶段,即:兴中会(1895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檀香山创立);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国民党(1912年以宋教仁为首的同盟会员联合五党在北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4年由孙中山创立);中国国民党(1919年由孙中山创立)。这5个阶段中,第2、3两个重要阶段的活动,宋教仁不仅全部直接参与了,而且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宋教仁,就没有同盟会和国民党!
1905年元月,宋教仁刚到东京,就发起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6月24日出版第一期。7月28日,孙中山慕名前往《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与宋教仁、陈天华等商议成立革命组织。7月30日,在东京赤坂区召开同盟会成立筹备会议,宋教仁联络了留日学生70余人参加。8月13日,留日学生在东京麴町区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宋教仁亲自主持会议并担任翻译。8月20日,同盟会正式成立,宋教仁任司法部检事长,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当时,加入同盟会的留日学生有400多人,宋教仁为争取留日学生加入同盟会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同盟会成立以后,把《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来更名为《民报》),宋教仁担任庶务干事及撰述员,驻社总揽一切事务。在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的领导下,同盟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后发展为国际性的组织,并多次在国内发动反清起义,对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给予了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因革命形势的需要,宋教仁于1910年底奉同盟会总部之命,离开日本回国,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并当选为总务干事,实际上就是中部总会的主要负责人。1912年,宋教仁征得孙中山、黄兴同意,联合统一共和党等5党成立国民党,同盟会中部总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此之前,同盟会领导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遭到失败;黄兴在香港策划武装起义一无所获;广州起义也惨遭失败。一部分同盟会员对革命产生了严重的悲观情绪,还有一部分人则离开了同盟会而另立山头。唯有宋教仁亲手建立的同盟会中部总会,继续高举同盟会的反清大旗,及时地提出了“革命三策”、“革命三宜”等斗争策略。尤其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省,在宋教仁的号召与领导下,相继成立了中部同盟会机关,在长江流域形成了强大的革命洪流。当时的统一共和党等四个政党,之所以愿意与同盟会联合,就是因为看到了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强大实力,看到了以宋教仁为首的革命党胜利在望的前景。这是五党得以联合、国民党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二,从国民党成立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政党林立,党同伐异,斗争非常激烈。除了上述五党之外,还一度出现了民社(骨干有孙武、黎元洪、谭延闿等)、中华民国联合会(骨干有章太炎、熊希龄、蔡元培等,后更名为统一党)、共和党(由统一党与民社等政团联合而成)、国民协进会(骨干有范源濂、蓝公武等)、国民协会(骨干有唐绍仪、杨士琦等)、共和建设讨论会(骨干有孙洪伊、汤化龙等)、民主党(由共和建设讨论会、国民协会联合其他几个小政团组成)、共和统一会(骨干有于右任、陈其美等)、中华民国国民共进会(骨干有沈钧儒、褚辅成等)、政治谈话会(骨干有刘彦等)、中国社会党(前身是社会主义研究会,骨干有江亢虎、顾颉刚、叶圣陶等)、中华民国工党(骨干有朱志尧、徐企文等)……大大小小的政团多达数十个。他们的组织成员复杂,政治主张各异,但多数政团的矛头都是对准同盟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化解他们与同盟会之间的矛盾,建立一个新的政党,联合起来对付满清政府与袁世凯,这是摆在同盟会面前的当务之急。而能够担此重任者,非宋教仁莫属。因为这些政团的主要骨干,有的是与孙中山、黄兴的政见不同而从同盟会中分化出来的;有的虽然不是同盟会员,但平时与宋教仁的关系比较好。当宋教仁代表同盟会出面,主动联合其他各政党时,自然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为国民党的成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三,从国民党成立的具体原因和经过来看。以宋教仁为首的同盟会主要骨干,之所以主张与其他政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其具体原因是:袁世凯把持的南京政府参议院经过一场国务总理的风波而北迁之后,同盟会已经不能控制参议院中的多数议席。1912年5月中旬,新成立的共和党在参议院的势力大增,在唐绍仪内阁风潮中,他与袁世凯狼狈为奸,共同箝制同盟会。宋教仁深深感到:要坚持责任内阁,就必须实行政党内阁;要实行政党内阁,就必须组成强大的政党;要组成强大的政党,同盟会就必须主动联合其他政治力量,特别是联合当时在参议院占有相当席位的、号称第三党的统一共和党。然而,同盟会内部对此意见分歧很大,多数同盟会员都反对改组,他们认为:“现值党争剧烈之时,本党若稍有动摇,恐他人利用我改组而分势,其危险而不堪设想者。”尤其是田桐、白逾桓等人,反对最为激烈,他们“痛陈同盟会系数十年流血而成,今日当以生命拥护,此名与民国同体,奈何提及改组?”连蔡元培也表示:“不能舍己从人,名称万不能改。”以宋教仁为首的少数同盟会员,则坚决主张与其他党派联合。胡瑛、魏宸组、谭人凤、刘揆一、张耀曾、李肇等人,在宋教仁的影响下,也主张把同盟会改组为新的政党。他们四面奔走,八方斡旋,积极投入组建新党的工作。当时,由于袁世凯使用武力胁迫参议院通过其心腹陆征祥担任国务总理,统一共和党在陆内阁风潮中与同盟会一起受到共和党及军警的攻击,多数人感到非常气愤,于是决定与同盟会合并。为了在正式的国会竞选中增强同共和党的竞争力,宋教仁代表同盟会提出与统一共和党合并的主张。是年8月5日,以岑春煊为首的上海国民公党,得知统一共和党与同盟会合并的消息,立即派代表进京,表示愿意参加组建新党。8月7日,三党代表开会研究组党事宜,北京的共和实进会与国民共进会也派出代表参加,表示愿意共建新党。在这次会议上,就党名、党纲达成了最后协议,推定宋教仁、张耀曾和国民公党的代表杨南生负责起草宣言。
8月11日,同盟会代表宋教仁、统一共和党代表谷钟秀、国民公党代表虞熙正、国民共进会代表徐谦、共和实进会代表许廉,在北京举行筹备会议,共同推选宋教仁担任临时主席。会上通过了内部组织机构与“宣言”。8月13日,五党联名正式发布了《国民党成立宣言》。就在同一天,孙中山与黄兴通电国内外同盟会各支部,宣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8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2000余人。张继担任临时主席,报告五党合并及政纲起草经过。随后选举理事和参议。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9人当选为理事。推选孙中山为理事长。胡汉民、李烈钧、蒋翊武等29人当选为参议。钮永建等7人为名誉参议。孙中山担任理事长不久,就因致力于发展实业和兴办铁路,而委托宋教仁担任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随即主持北京总部的党务工作,派员到各省市活动,积极发展党员,迅速成立县以上各级国民党党部,为赢得国会竞选的胜利而做好充分准备。他说:“我们此时虽然没有掌握着军权和政权,但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所以我们要停止一切运动,来专注于选举运动。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此话一语破的,切中肯綮。在他的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下,在国会参众两院初选和复选中,国民党都获得了压倒优势的胜利。众议院596个席位,国民党获得269个,占45.1%。参议院274个席位,国民党获得123个,占44.9%。竞选的胜利,使全党一片欢腾。
以上事实表明,五党合并为国民党,从酝酿到成立,都是宋教仁一手操办的。国民党成立以后,第一届国会竞选,也是宋教仁亲手领导的。没有宋教仁,就没有五党合并;没有五党合并,就没有国民党的成立;没有国民党的成立,就没有国会竞选的胜利——这就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其四,从宋教仁的政党才干来看。首先是政治才干。他在日本流亡、留学将近7年之久,广泛涉猎了西方议会制度和政党政治,先后翻译了《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俄国制度要览》、《德国官制》、《各国警察制度》等著作。通过对这些著作的学习与翻译,他对各国政党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诸如:提出政治纲领、凝聚社会共识;实行政治与组织领导;表达各团体、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进行社会整合与政治动员等等,都必须通过政党去实现。对照西方的政治制度,他深感中国必须推行政党政治,实行纯粹的政党责任内阁。他到处宣传和鼓吹自己的政见,始终不渝地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懈努力。他对当时有名无实的内阁制与“混合内阁制”极为不满。1912年6月17日,当国务总理唐绍仪辞职时,他一天之内三呈辞书,坚决辞去了农林总长的职务。后来袁世凯为了拉拢他,故意放出空气,说是可能任命他担任国务总理。范源濂、刘揆一等人劝他接受袁世凯的任命。孙中山也推荐他为袁世凯的总理人选。黄兴则专门致电动员他担任总理。他都以“非纯粹政党责任内阁”为由而予以谢绝。当袁世凯拼凑的陆征祥内阁成立之后,以宋教仁为首的同盟会员,为了表示坚持纯粹政党责任内阁的立场,第二天便发出通电,宣布同盟会阁员全部退出内阁。同一天,宋教仁、蔡元培、王宠惠、王正廷等再次向袁世凯提出辞职。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挽留。宋教仁、蔡元培等为了表示辞职的决心,于7月10日致函陆征祥,声明“自即日起,一概不到院参加国务会议。从14日起,不再到部办公。”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才正式批准宋教仁等人的辞呈。同盟会在通电中除责令同盟会籍的阁员一律辞职外,还规定:“凡本会会员不得自由加入(内阁)”。袁世凯为了拉拢同盟会中的临时参议院新议员孙毓筠、胡瑛和沈秉坤,准备分别任命他们为教育、农林、工商总长。宋教仁等人对此极为不满,公开指责袁世凯此举是一种“逼奸政策”,并委派魏宸组面见袁世凯,要他放弃这一任命计划。同盟会于7月16日开会,正式否决了孙、胡、沈3人参加内阁的意见。以上这些举动,都充分表明了宋教仁等人实行纯粹政党责任内阁的坚强决心。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制订了一系列实行纯粹政党责任内阁的法律法规。如1911年10月,他为武汉军政府起草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正式法律,他在中国第一次公开宣布:“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选举投票及被投票选举之权”,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通讯、宗教信仰、居住迁徙等自由。这在中国宪政和民主史上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再如,1912年3月,他为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据台湾方面的有关资料显示,这部约法是宋教仁在一夜之间写成的。3月8日经参议院审议并通过。同年8月,他又为国民党起草了《国民党成立宣言》。这些法律文本的内容和形成,都充分展示了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主张与政治才干。至于他的政党组织才干,上文已有详论,兹不赘述。
质言之,民国初期,在宋教仁等民主先驱的苦心孤诣与大力推动之下,中国已初具“两院制”与“三权分立”的雏形。这在当时为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且国民党已有“一党独大”之势,成为袁世凯反对政党责任内阁、阴谋复辟帝制的心头之患。所以,他赶在正式国会召开之前,迫不及待地派出特务,把宋教仁暗杀于上海火车站。
宋教仁的鲜血没有白流。他短暂的一生,为国民党的历史和辛亥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主要参考文献
李敖:《国民党研究》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记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孙文学说》、《政党的精神在党员全体不在领袖一人》
陈希豪:《过去三十五年之中国国民党》
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兴强的革命活动》
陈毖涛:《记宋教仁》
何香凝:《关于同盟会的回忆》
周振鳞:《关于黄兴、华兴会》
片仓芳和(日本):《宋教仁年谱稿》
陈培珠:《宋教仁与同盟会战略的转移》
陶文实:《“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宋教仁:《我之历史》
王晓华:《宋教仁思想研究补遗》
刘揆一:《辛亥革命》
徐血儿:《宋渔父先生遗事》
文思:《故农林总长宋教仁传》
张相文:《宋教仁传》
刘凤舞:《民国春秋》
《宋教仁集》上、中、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