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晚清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风起云涌,清室河山为之变色时,出现了一位非常的人物、中国近代史上攸关国运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
曾国藩家世耕读,自幼积苦力学,二十四岁为举人,二十八岁中贡士、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尔后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等。熟读经史,深明韬略。咸丰二(1852)年,母丧丁忧回籍,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地方组织“乡团”自卫。次年,清廷命其协办全省乡勇团练,初成立湘勇营,后扩为湘军。经十余年征战,于同治三(1864)年,攻克金陵,敉平太平天国之乱,建立不世功业。
本文对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就建军、练兵、用兵、裁军四个面向,阐述其治军理念、精神与风范,俾以见贤思齐,供兵学、史学研究参考。
贰、建军
一、湘军缘起
清代开国之初,全赖八旗兵力。入关后将投降明军,以省为单位编为绿营。康熙初年,各地时有匪乱,令各县设乡勇自卫,乱平后裁撤。咸丰元(1851)年一月,洪秀全等起事于广西桂平金田村。七月后,众至数千。十一月,清军提督张必禄,率兵进剿身亡,乃不敢轻予言战。时八旗、绿营均已腐化,遇太平军纷纷溃退,致太平军由广西而湖南、而武汉,再顺江东下,为时不过两年余,即席卷了清室东南半壁。
道光二十(1844)年,湖南新宁人江忠源,以新宁地接广西,民猖杂处而多盗,组训乡勇自卫,是为湖南团练之始。咸丰二(1852)年六月,曾国藩奔母丧回籍,七月太平军由广西进抵长沙,十二月袭取武昌,大江南北一时风声鹤唳。次年元月,清廷饬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曾受命后以罗泽南、王鑫、李续宾各募一营,号称湘勇,是为湘军创立之始。
咸丰三年四月,太平军围攻南昌,罗泽南、郭嵩涛、江忠源率湘勇增援,屡攻不克。时太平军有庞大水师,控制长江水域,湘军求与一战而不可得,江忠源致书曾国藩建“制舰练兵之议”,曾乃具疏,请饬湖北、湖南、四川各造舰船数十艘,饬广东制备火炮供用,并交其管常部署,奉旨允行。同年八月,湘军开始训练水师。
曾国藩于咸丰三(1853)年元月帮办团练,次年初,湘军编练完成陆师十三营,水师十营,官兵约一高七千余人。
二、湘军编制
曾国藩办理湘勇团练,仿戚继光军队编制,以营为基本单位,其编制大略如次:
(一)陆营编制:
1.步队营:
以营为单位,营设营官。营辖前、后、左、右四哨;哨设哨官。每哨分为八队;队设队长,或称什长,下有正勇、护勇、伙勇。每队十二至十四人。另有亲兵六队,每队十二人。总计一营为五百零四人,总称五百人一营。此外尚有长夫一百八十人,此为营的后勤单位。
2.马队营:
以营为单位,每营分为十哨,每哨二十四人,每人给马一匹。营官有亲兵八人,马八匹,先锋官五员,马五匹。一营约为二百五十人,另有长夫四十人。
以上步、马数营或数十营,设置统领一人统率之。
(二)水师编制
水师每营三百八十八人,由营官领之。每营辖“快蟹”、“长龙”各一,“舢舨”十九,共战船二十一艘。咸丰五、六年间,各营战船增至五十艘,官兵多至五百人。至同治三(1864)年,成立长江水师,设提督一人统率。
三、湘军招募
(一)统兵亲选
古今中外的军队,无不兵随将转,干部决定一切。曾国藩创建湘军,时八旗、绿营已极腐败,其干部均不可用,深感人才缺乏,他说:“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覆彭丽生书》。故而广延人才,以招致贤俊。
曾国藩对将领选用,论述甚多,特别强调质量操守,认为“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劳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故“求将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谋。”中国旧知识分子,是传统文化的守卫者,视“忠孝礼义”为生命,可为“节义”万死不辞,所以曾国藩大量用儒生为将,如胡林翼、李鸿章、骆秉章、沈葆桢、李孟群等均为进士,其它举人尤多,依史学家罗尔纲的考证,在湘军将领中儒生出身的,占可考人数的近百分之六十。由于曾国藩招致贤俊,使湘军上下英才济济。儒生领军,为理想而奋斗,虽临阵应变能力不足,但重气节,富正义,有远见,冒险犯难,部队团结,此为湘军的特色。
(二)原籍募勇
曾国藩招募兵勇,重视兵勇素质,严定募兵标准,“添募兵勇,以湘乡,宝庆人为主”,以达“非其同乡,即其旧部,……则将十一心,于大局必有所济。”以邻里乡亲关系促进团结互动精神,增强其部队的向心凝聚力。
曾国藩于各地张贴“招募之规”两条:“招募兵勇,需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募格,需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壮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山野农民都“朴实少心窍”,易于训练;且体格健壮,平时习惯于劳苦,可有效提高部队战力。
“取其保结,……以便清查”,是加强对士兵行为的控制。使其不敢“犯上作乱”,或有临阵脱逃现象发生。曾国藩深恶八旗、绿营“败不相救”,因此湘军招募,“统兵亲选”,使干部间以私情相系,“平日既有思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在籍募兵”,利用传统地域观念,以乡里亲友组军,使湘军成为“诸将一心,士兵一气”,“齐心相顾”的部队。“湘军之所以无敌者,全赖彼此相顾,彼此相救。”非虚言也。
四、湘军营饷
曾国藩知绿营官兵腐败无能的主因,在于兵饷太低,不足以维持生计。依《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营中公费,近年益缺,各种支出费用,无一不摊派兵饷,是以每月每兵仅得饷三钱有零,不敷一个人的食用。”于是实行“厚饷养兵”,致湘军士卒的月饷,为当时绿营的三倍或三倍以上,除个人生活外,还可贴补家用,使能安心操练,增进战力。湘军初期的饷制如下:
陆勇:月饷银四两二钱。
水勇:月饷银三两六钱。
长夫:日给银一钱。
哨官:月饷银九两六钱,杂费银一两二钱。
营官:月饷银五十两,办公费一百五十两。
统领:按一营官之薪水公费为基数,就所统“营勇”之数递增。凡统三千人以上者,月加银百两,五千人以上者,月加银二百两,万人以上者,月加银三百两。
除薪水外,另有口粮、负伤银、抚恤银、功赏银等。由于待遇优渥,于是人人乐于从军,当兵成了湖南贫苦农民的第二职业,湘军因而成为骁勇善战的“曾家军”。
叁、练兵
一、军事训练——勤训熟练
古今战争的成败,系于战力的强弱,战力的强弱,系于部队的训练,故训练乃战力的泉源,为战胜之凭借。曾国藩用儒生带兵,募农民为兵勇,如何训练成军,造成能征善战的军队,殚精竭虑,煞费苦心,要求“治军以勤字为先”,强调“练兵之道,须必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练丹,未可须臾稍离。”他仿照戚继光成法训练湘军,从操练技艺、操演阵法着手,他制订了十天的课程表,作为训练的依据:
一、每逢三、六、九日午前,本部堂(曾国藩)下教场,看试技艺,演阵法。
二、每逢一、四、七日午前,着本营官下教场演阵,并看抬枪、鸟枪打靶。
三、每逢二、八日午前,主要管官带领赴城外近处跑坡、抡旗、跳坑。
四、每逢五、十日午前,在营中演连环枪法。
五、每日午后,在本营练习举、棒、刀、矛、钯、叉,一日不可间断。
曾国藩强调勤训才能熟练。他于所著《劝戒浅语十六条》中、“三曰勤训练以御寇”指出:“练技艺者,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枪炮能命中,能及远。练阵法者,进则同进,站则同站;登山不乱,越水不杂,总不外一熟字。技艺极熟,则一人可敌数十人;阵法极熟,则千万人可使如一人。”由于勤训熟练,故而湘军战力坚强,能以寡克众,勘定洪杨。
二、军纪教育——纪律严明
军纪为军队的命脉。军队必须有严肃的纪律,才能巩固部队团结,增强持续战力。曾国藩治军,虽“爱兵如爱子”,但军纪严肃,以儒家为体,以法家为用。由于湘军将领多为儒生,儒生治兵未免失之于宽,且当时世风沓泄,纪纲瘙驰,惟有综核名实,严刑峻法,才能振作人心而挽颓风。其奏稿、批牍、书信、日记中,强调宽的流弊与严的重要者甚多,如“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将领之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骄纵,其家必败。”(批牍:湘后营营务处何令应棋等,禀复查明勇丁有无滋事由)。
曾国藩为落实训练,树立严明纪律,订有营规甚多,如“常课之规”、“扎营之规”、“行路之规”、“禁扰民之规”、“诸禁事之规”、“稽查之规”等。兹摘述“诸禁事之规”如次,以见其军纪要求的一斑。
禁止洋烟:营中有吸食洋烟者,尽行责革。营外有烟馆卖烟者,尽行驱除。
禁止赌博:凡打牌、押宝等事,一概禁革。
禁止喧哗:平日不许喧嚷,临阵不许高声。
禁止奸淫:和奸者责革,强奸者斩决。
禁止结拜:结盟拜会,鼓众挟制者严究,结拜哥老会,传习邪教者斩。
禁止异服:不许穿用红衣、绿衣、红带、绿带。不许穿软料衣服,只许穿布衣。
三、爱民教育——安民爱民
自古“民为邦本”(《书经》),军队为国家的武装力量,“凡用兵攻城之本,在乎壹民”。“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议兵篇)。曾国藩以“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必须谆嘱将弁,约束兵丁,爱惜百姓,并随时访查,随时董戒,使营团皆行所无事,不扰不惊,戢暴安良”曾国藩并自拟《爱民歌》,作为兵勇的识字教本,先教其识字,后识义,循环复习,身体力行,其《爱民歌》摘述如下: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账房,莫进城市占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我的军士跟我早,多年在外名声好。军士与民共一家,愿我士兵听教训。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
肆、用兵
一、作战史实
曾国藩组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先后共十二年,概可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一)前期作战——自咸丰三(1853)年至六年,为湘军之成长时期。
曾国藩于咸丰三年一月,接办湖南团练。同年三月,太平军攻占金陵,定都为天京。四月,兵分北伐、西征两路,西征军沿江而上。十二月,名将江忠源战死于卢州(合肥),湖广总督吴文镕战死于堵城,太平军攻陷武汉。清廷命湘军救援湖北,曾国藩以杨载福、彭玉麟等率领水师,罗泽南、塔齐布等率领陆师,于咸丰四年元月,自衡州出发北上,会师于湘潭。同年八月,收复武汉。咸丰五年二月,太平军又陷武昌。四至五月,杨载福水师击毁太平军兵船一百五十余艘,自是长江上游为湘军控制。
(二)中期作战——自咸丰六(1856)年至十一年,为湘军之壮大时期。
咸丰六年春,太平军击减清军江北大营。同年五月,太平军回师击灭清军江南大营。惟发生内讧,统帅东王杨秀清谋篡惨死,北王韦昌辉围攻王宫被杀,翼王石达开被迫西走,从此元气大伤。咸丰八(1858)年五月,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克九江。咸丰十(1860)年八月,曾国荃率万人攻入安庆,太平军大部被歼。
(三)后期作战——自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四(1865)年,为湘军之全盛时期。
同治元年五月底,曾国荃率二万余人自安庆沿江南下,深入雨花台;尔后李鸿章由沪西进攻占苏常,左宗棠由赣入浙攻占杭嘉,对太平军完成战略包围。同治三(1844)年初,曾国荃加募新兵围金陵兵力增至五万余人,城中粮绝。同年四月洪秀全卒。六月一日起,湘军逼近城沿,十六日以地道炸塌城墙,城破太平军被歼。同治四年十二月,余寇窜至广东梅县,被围投降。
湘军围攻金陵两年,太平军作殊死守,致伤亡甚多。城破后自曾国荃以迄将士,皆面颜憔悴,形容枯瘠,曾国藩见而惊痛,于钟山之麓刻石铭曰:“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
二、用兵思想
曾国藩以儒生从戎为将,无兵法专著行世,但其奏稿、批牍、书信、日记中,对用兵论述甚多。概括言之,在战略上,强调据守要地,巩固后方,积极进攻,各个击破。当太平军占领江南大部时,提出以湖南、湖北为基地,先攻略长江上、中游,再进取江西、安徽,最后夺取江浙战略要地,消灭洪杨,全程战略构想正确;在战术上,主张“稳扎稳打”,讲求“主客奇正”,以寡击众,并开水陆联合作战的先河。安庆争夺战后,太平军由主动变成被动,湘军由被动变成主动,就是其作战指导的成功。
曾国藩用兵,有人认为过于强调稳扎稳打,因而行动迟缓,太拘泥于兵法,不够灵活机敏。实际上湘军兵力劣势,统兵又多文人,缺乏作战经验,故初期强调稳扎稳打,于取得长江上、中游控制权后,即以积极进攻,包围歼灭太平军。另曾国藩善于驭将,是位卓越的统帅,能“规远大之策”,知人善任,但不是好的战术指挥官,他自己领兵作战,多为失败。唯能坚忍不拔,屡败屡战,终能戡定洪杨。兹归纳数则如次,以了解其用兵理念。
(一)卫民卫道,心理作战
中国政治哲学,一向注重心理因素的决定作用。因“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孙文学说》自序)。“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故“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夺者心之机也。”,“兵战其心者胜。”(《尉缭子》战威)。心理因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太平军攻陷武汉后,清廷命湘军救援湖北。咸丰四(1854)年元月,曾国藩自衡州出发,发表《讨粤匪檄》,此为争取民心、武装自己、震撼太平军的经典文献,摘述如次: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所痛哭于九泉!……所遇郡县,……无庙不焚,无像不灭,斯又鬼神所共愤怒。……本部堂奉天子之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
曾国藩的檄文,指出了太平军的罪行,将战争定位为卫道之战,捍卫名教之战,不仅振奋军心士气,亦可获广大人士的支持,以达收揽天下士人之心的目的。进而影响民心背向,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
(二)稳扎稳打、合力分支
湘军兵力劣势,文人带兵又缺乏作战经验,所以作战初期,曾国藩强调“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交战宜持重,进兵宜迅速。稳扎稳打,合力分支,足以括用兵之要。”实施作战,不打无准备的仗,稳扎稳打,合力以摧毁敌众,分支以纷扰敌心。并控留适当预备队,“必须留营作守,……不可争目前之微功而误大局。”如咸丰十(1860)年安庆争夺战,曾国荃率万人围攻安庆,太平军分三路反攻围城湘军,湘军腹背受敌,终能攻克安庆,歼灭英王陈玉成主力,就是稳扎稳打,以寡击众的典型战例。
(三)主客奇正,争取主动
古今用兵,无不讲求掌握敌情,立于主动,以创造、运用有利状况,支配战局。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曾国藩说:“凡用兵主客奇正”,“出队有宜速者,有宜迟者。宜速者,我去寻敌,先发制人者。宜迟者,敌来寻我,以主待客也。……故善用兵者,每喜为主,不喜为客。”,“为主”就是争取主动。
掌握主动,是战胜的要诀。追随敌意,必败无疑。争取主动的方法甚多,除“为主”外,就是善用“奇正”。曾国藩说:“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将材不外智勇二字。有正无奇,遇险而覆;有奇无正,势极即阻。”并指“中间排队迎敌为正兵,左右两旁抄出为奇兵;屯宿重兵,坚扎老营与贼相持者为正兵,分出游兵,飘忽无常,伺隙狙击者为奇兵;意有专向,吾所恃以御寇者为正兵,多张疑障,示人以不可测者为奇兵;旌旗鲜明,使敌不敢犯者为正兵,羸马疲卒,偃旗息鼓,本强而故示以弱者多奇兵;建鼓鸣金,屹然不动者为正兵,佯败佯逃,设伏而诱敌者为奇兵。”必须奇正兼用,才能克敌致胜。
(四)水陆协同,联合作战
湘军夺取长江上、中游控制权,为平乱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水师兵员来自三湘,熟习舟楫与水性,并将同一乡里之人编为一个单位,“以船作家”,组织严密,战力坚强。咸丰四(1854)年八月,曾国藩命水师统领杨载福等攻击太平军营,策应培齐布、罗泽南陆师的攻击,水陆协同配合良好,攻克武汉,先后焚烧太平军兵船两千余艘,太平军西征水师几全部被歼。另咸丰十(1860)年四月,曾国藩命曾国荃攻安庆,以水师在城南江面策应,次年七月,水师在江面截获太平军粮船,使城内太平军陷于饥困混乱,于八月一日攻克安庆。以上都是水师、陆师协同配合良好,故而战果丰硕,开中国水陆联合作战的先河。
(五)屡败屡战,以寡击众
咸丰三(1853)年三月,太平军金陵建都,拥有精兵六十余万。同治元(1862)年七月,忠王李秀成率十三王解金陵之围,亦率师六十万(其它兵力未计)。而湘军初期仅一万七千余人;攻克武昌后,兵力增为五至六万人;直到攻略金陵,仍不过十多万人。亘作战全期,湘军都是以寡击众,遭到战败多次,靖港之战、鄱阳湖之战、三河城之战,损失均巨。其中三河城之战,湘军十营六千余人全部被歼,主帅李续宾战死,名将曾国华(曾国藩之弟)、何忠骏等阵亡,损失最为惨重。但湘军败而不溃,在宿松一带,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之进兵击破,稳定战局。此役,陈玉成部收编湘军俘虏多人,湘兵降俘杀死太平军官兵后逃回,可见湘军是“齐心相顾”的节制之师。
曾国藩用兵,遭到惨败多次,但始终坚忍不拔,强调“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坚苦卓绝,奋斗不懈,屡败屡战。后利用太平军的分裂,逐渐由战略包围而战术包围,终于消灭洪杨,建立不世功业。
伍、裁军
一、功成身退
曾国藩于咸丰三(1853)年初接办团练,次年就率湘勇与太平军作战,尔后一面训练,一面作战,都是以兵部侍郎衔领军。直至清军江北大营、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消灭后,才于咸丰十(1860)年七月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十一月授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惟早在咸丰四年十月,湘军攻克武昌时,咸丰帝喜谓军机大臣曰:“不图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大学士祁隽藻奏说:“曾国藩一在籍侍郎,犹匹夫也,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者万人,恐非国家之福。”另湘军兵抵金陵时,亦有大臣向慈禧太后进谗,祁隽藻就引曾国藩少年时渡洞庭湖诗:“直将云梦吞如蔼,未信君山铲不平”,指其少年就有帝王思想。显示清廷对汉人的压抑、对曾国藩的疑忌、防范,极为明显。
曾国藩治军,知人善任,如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彭玉麟、江忠源、罗泽南、塔齐布等,均经其保举、奖掖裁成。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每次捷报,都盛称诸将之功。故当时人才,均乐为其用。被朝廷授以督抚大帅者,多达二十余人。使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陕西、山东、直隶十三省,均为湘军势力控制(时全国为十八省),当然引起清廷疑忌、排挤与防范。故湘军兵抵金陵时,曾国藩就具疏请辞,以功成身退,正如函郭嵩寿所言:“近来体察物情,大抵鄙人用事太久,兵权过重,利权过广,远者震惊,近者疑忌。将之消息盈虚之常,即合藏热收声,引谢事。”
二、自剪羽翼
湘军素以军纪严明、命令贯彻著称。但经十余年征战,已逐渐量变而质变。同治三(1864)年五月,清廷命李鸿章率淮军、协助曾国荃围攻金陵,为曾国荃所拒,不仅抗拒命令,且为争功而不顾全局,亦非大将风度所应有。同年七月,金陵攻克后,传闻湘军杀戮抢劫,御史贾铎为之弹劾,清廷将弹章饬谕曾国藩,明旨追查实情,使曾国藩至忧且惧。谕旨略曰:“……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若如该御史所奏,金段积有巨款,自系各省脂膏,仍以济各路兵饷赈济之用。……”
曾国藩攻克金陵,告假请辞,刊行家书,以表明心迹,并白剪羽翼,于攻克金陵后十七天,即开始解散湘军。他早已筹款五百万两,战事结束,不要朝廷一分钱,于一个月内就先裁了一万五千人,裁撤之多,速度之快,怎能不让朝廷放心。现代各国兵役制度,征兵制役期概为一至三年。湘军自编组成军至攻克金陵,时近十二年,从征士卒,都已师老兵疲,各怀归志,实为人情之常。曾国藩裁撤湘军,在政治上可避祸远嫌;在军事上可促使新陈代谢。惟在历史上拥有重兵之人,能主动裁撤、自行解散者,古今罕见。
陆、结语
湘军是时代的产物,曾国藩是时势造就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以儒生从戎为将,为自卫而战,为保民而战,为文化而战。太平天国之乱,前后十五年,漫衍十六省,蹂躏百余城,为清人入关后为时最长、范围最广的战争。亘作战全期,湘军兵力绝对劣势,曾国藩“稳扎稳打”,运用“合力分支”,讲求“主客奇正”,并以“忠诚”为部属倡,坚苦卓绝,致能戡定洪杨,扭转国运,创不朽勋业,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亦“惟楚有材”的千古典范。
同治十一(1873)年三月,曾国藩病逝,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慈禧太后挽之联曰:“百战定中原,自开国以来,侯伯子男称大老;一身系天下,问太傅而后,股肱心膂更何人?”曾国藩受之无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