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陈天华:革命军中马前卒
作者:
【摘要】1905年的那个冬日,日本大森海湾,一个年轻人毅然决然走向大海深处,这个镜头凝结为一座丰碑,永远定格在中国人心中。

  1905年的那个冬日,日本大森海湾,一个年轻人毅然决然走向大海深处,这个镜头凝结为一座丰碑,永远定格在中国人心中。

  这个年轻人就是时人称之为“革命党之大文豪”的留日学生陈天华。带着对这位先驱的崇敬与怀念,今秋的一个日子,我们去新化探访了他的老家。出火车站,就看到宽阔的广场中央挺立着陈天华气宇轩昂,卓尔不凡的铜像。火车站广场就是以陈天华的名字命名,1997年,陈天华纪念广场开始兴建,历经5载始成。可见他在当地人心目中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陈天华出生地在新化县荣华乡,我们出县城、踏野草,在乡间阡陌中寻找陈天华的旧居。“他家的房子早在文革中就倒了”,一位陈姓长者对我们说。这未免使我们感到遗憾。但是与老人家聊起的许多关于陈天华鲜为人知的故事,陈天华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陈天华生于1875年,父亲是个落第秀才,自幼母亲去世,与父亲相依为命。陈天华天性好学,经常在学堂边旁听先生上课。

  1896年陈天华21岁时,随父迁至新化县城,不久,考入求实学堂,后又入长沙岳麓书院学习。这时广泛传播的维新思想让陈天华受到影响。陈天华心中腾起报国之志,他在作文中写道:大丈夫当立功绝域,决胜疆场。1903年春天,他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当时,清政府一方面将新兴的革命浪潮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却甘为列强所欺凌。政府无能、民生凋敝、国将不国。对此,当时许多中国人却浑然不知。因此,宣传革命、组织革命活动成为拯救民族的要务。敢为人先的湖南人走在了最前头,陈天华就是其中一个。陈天华留日不久,日本和俄国在东北争夺中国领土,燃起战火。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暴行激起了陈天华的义愤,他咬破手指,写出数十封血书,分寄国内各校,陈述世界各国的亡国之痛及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危险,号召同胞们振作精神,共赴国难,推翻“洋人的朝廷”。1903年秋,陈天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不朽名著《猛回头》与《警世钟》,书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深仇大恨,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两本书一版再版,流传很广,民族精神为之一振。

  1904年2月,陈天华同黄兴等人在长沙成立了革命组织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初,他与宋教仁等在日本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7月,参与发起组建中国同盟会,参与《同盟会总章程》等的起草工作。11月,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严禁中国留日学生参加爱国活动。此时,学生内部良莠不齐,意见相左。他怒火中烧,满腔悲愤,为了激起民众的斗志,认清清政府的嘴脸,陈天华作出了惊世骇俗的一举。12月8日,他于日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以期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沉睡的东方巨狮,死前他呼喊着:去绝非行,共讲爱国,坚持斗争,誓死救国。其时,陈天华年仅31岁。

  在新化县城,我们造访了新化一中。这里的学生把陈天华作为他们的校友,并因此而自豪。老师们说,陈天华的蹈海壮举,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长期思考的结果,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他以他的死来警醒别人,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的脊梁”!他把湖湘人执着于理想的倔强个性演绎到了极致。

  回到长沙,眺望着河对岸的岳麓山,遐思无限。100年过去了,如今,陈天华静静地躺在长沙岳麓山的苍松翠柏中。他和黄兴、蔡锷一起,历尽一个世纪的风云沧桑之后,依然在岳麓山上静静地注视着湘江水。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在线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