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1889—1970),字孟潇,乳名祥生,信佛后法名法智,号曼德,湖南东安人。同盟会会员。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武昌首义后,参与湖南光复和湘军援鄂。历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解放战争后期,积极推动湖南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民革,曾任民革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副省长。
唐生智出生在当地望族,他从小就胆大敢为,有侠义心,怜贫恤孤,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晚清各省都兴办新军,唐生智决定投笔从戎。1904年春,他考入湖南武备学堂第一期。结业时,该学堂停办,改为湖南陆军小学堂,唐生智因品学兼优而被录取。在陆军小学读书时,唐生智对术科、学科均有浓厚兴趣,成绩名列前茅,品德操行也无可指责。读书期间,他和许多同学都与同盟会保持着秘密联系,钦佩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的所作所为。1908年秋,清朝光绪皇帝与西太后那拉氏相继暴卒,学校总办俞明颐率领全体同学举哀,唐生智和几个同学在下面发笑,不以为然,结果受到记过处罚。
1909年春,唐生智考入设在湖北武昌南湖的第三陆军中学。1911年秋,在陆军中学毕业后,被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入伍生队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唐生智邀欧阳振声等几个保定同学南下上海参加革命。当时上海已经光复,一位曾在武昌陆军中学任教的黄教官,要介绍这几位高才生到即将成立的都督府去当科员,但唐生智觉得:“坐办公室不合我的本领,抄抄写写,甚无谓也,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因坐而行自己的抱负耶?”唐生智回到光复后的长沙,亲眼看到湘省在焦达峰、陈作新正副都督领导下,革命闹得十分红火,心中十分高兴。这时,老同盟会员谭人凤奉黄兴、黎元洪之命,回湘请派兵支援武昌,并带领武昌陆中一些学生兵运来两千多支汉阳七九式步枪。学生兵中周斓、罗霖、陶峙岳、胡达、罗藩瀛等人,都已经加入了同盟会,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唐生智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参加了同盟会。
1912年10月,唐生智入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连,开始了新的学习。因学习成绩优异,成为校长蒋百里的得意门生。
1915年春,唐生智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湖南陆军混成旅见习。这时,湖南督军谭延闿已被汤芗铭取代。汤芗铭以残酷手段镇压三湘民众,被人呼之为“屠夫”。加之他积极拥戴袁世凯称帝,更为有识之士所不齿。唐生智参加了反袁驱汤行列。他年纪轻,身体好,工作负责肯干,没有染上什么恶习,因此,在部队里提拔得很快。在旅长胡叔麒的部队当见习军官一个多月即代理排长,不久又被选为学兵队教官、代理连长。
1916年春,蔡锷已在云南宣布讨袁护国,湖南革命党人杨王鹏潜入长沙,积极整顿民义社组织,并与湘军混成旅约定,由民义社发动,于2月下旬袭击将军府。结果事败,杨被杀,胡叔麒旅长受到牵连去职,唐生智藏匿到刘人熙家。5月,反袁斗争达到高潮,唐生智协助刘人熙与广西护国军总司令陆荣廷等取得联系,准备里应外合。
1917年8月,谭延闿回湘视事,主持湘政,刘人熙将唐生智推荐给谭延闿,唐仍在督军府工作。谭延闿在刘人熙等地方人士推动下,在张勋复辟期间,举行拥护共和的群众大会。谭还下令湘军第二师师长陈复初出师北伐,陈不服调遣,转而拥护段祺瑞任命的傅良佐来湘主政,逼谭延闿下台。9月,傅良佐到达长沙,湘军第一师师长赵恒惕处于十分矛盾的境地,他的第一旅旅长刘佑文反对护法驱傅,而第二旅旅长林修梅则主张护法驱傅,一时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唐生智主张“护法”,自然站在旅长林修梅一边,于是随部队调到攸县、醴县一带,担任防务,以待时机。11月中旬,由于护法军步步进击,傅良佐等仓皇出逃,唐生智团和三省联军一道共同克复省城长沙。
1923年8月,广州大元帅府建设部部长谭延闿奉孙中山之命,任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由粤返湘,讨伐附庸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湖南省长赵恒惕。唐生智奉赵恒惕之命,配合贺耀祖、叶开鑫等部将谭军赶出衡山。不久,谭延闿奉孙中山之命回师广东讨伐陈炯明,吴佩孚令唐率部进兵广东,配合陈部叛军,唐拒不受命。11月底,谭赵战争结束,唐生智任第4师师长,兼湘南善后督办和水口山矿务督办,率部驻衡阳。唐目睹一些湖南将领只为自己升官发财,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内心十分苦闷。他结识了佛教密宗居士顾伯叙。经顾的宣传,唐乃拜其为师,皈依佛学。信佛后法名法智,号曼德。
此时,湖南连续两年大灾,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唐生智实行“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筑公路,给他们发放工资,使救灾和改善交通两全其美,得到湘南人民的交口称赞。同时,唐生智大力扩充部队,更新装备。先后任命宾步程、邓寿荃为水口山矿务局局长,经营开采锌矿。将卖矿砂的收入,以小部分解省,大部分截留下来,作为买枪费用。第4师很快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湘军中装备最佳、训练有素、人数最多、实力最大的一个师。北伐时,该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军,战斗力极强。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创办黄埔军校。唐生智派人与广东革命政府建立了初步联系,并将其胞弟唐生明和一批优秀青年送去黄埔军校学习。
1926年6月2日,唐生智在衡阳宣布“反英、讨吴、驱赵”,取消代理湖南省长的名义,正式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就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正式参加革命行列。北伐军入湘后,唐生智以前敌总指挥的名义,指挥各部立即展开全线反攻。在北伐各路大军合力反击下,唐率军连战皆捷,湘军叶开鑫部与吴佩孚的北军大败,狼狈溃退。
攻占长沙后,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长沙召开高级将领开会,研究讨论北伐第二期作战的战略计划。当时北洋军阀的3个主要派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的兵力共约75万,而北伐军力量仅仅10万余人。若要扫荡军阀,统一全国,则必须确定正确的战略主攻方向,但首先攻谁,意见不一。唐生智、李宗仁极力主张向北进攻湖北。唐认为北进至少有三利:一,可牵制吴佩孚的兵力,支援冯玉祥的国民军突围;二,可乘吴佩孚疲于两面作战之机径取武汉;三,暂且稳定了孙传芳(已通电保境安民,表示中立),可集中兵力伐吴。蒋介石同意了唐生智、李宗仁的作战计划。
8月中旬,唐生智任北伐中路军前敌总指挥,开始两湖战场的第二期作战。在中共党组织及工农群众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10月10日,攻进武昌城,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北伐军取得了两湖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北伐军占领武汉、南昌、九江后,蒋介石在南昌召集会议。唐生智应召与会。在讨论整编军队时,他见蒋私心很重,从此对蒋不满。唐生智回到武汉后,根据南昌会议的决定,利用战场上的缴获,将第8军扩充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4方面军,唐任总指挥。不久,第4方面军改称第4集团军,唐任总司令,掌握两湖地区的军政实权,成为武汉国民政府最可依靠的武力。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北洋军阀大势已去,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利益,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并从革命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出现了宁汉分裂局面。4月17日,武汉国民政府免去蒋介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任命唐生智为北伐总指挥,誓师继续北伐。至5月27日,攻克洛阳、孟津、偃师等地。与此同时,冯玉祥率部五原誓师后,也连战皆捷,进军甘、陕,于5月初东出潼关,会攻河南。6月1日,唐、冯两部会师郑州,2日进占开封。奉军败退冀、鲁。不久,吴佩孚率少数卫队逃往四川。至此,武汉国民政府的第二期北伐胜利结束。
北伐结束后,唐生智极力主张讨伐蒋介石。8月,唐率部东征,令第4集团军夹长江东进讨蒋,12日,蒋在上海通电下野。1929年12月1日,唐生智与冯玉祥、阎锡山、韩复榘等75名高级将领第二次反蒋,并就任反蒋的护党救国军第4路总司令。由于阎锡山倒戈,唐军大败,唐生智只身潜逃东南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唐与蒋携手言和,一致对外,但始终不参加“反共”、“剿共”活动。
1938年至1949年,唐生智回到了家乡。他名为隐居,暗地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多方奔走,为抵御日寇、策划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唐生智加入民革,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