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字松坡,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他一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立下汗马功劳。蔡锷的戎马生涯,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军国民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军国民体育思想是其军国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衍生于他的军事与教育思想。
在军事方面,蔡锷认为“为将之道,以良性血性为前提”,即“以救国救民为目的,以死为归宿”,中国军事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因此极力主张“加速军备建设、强化军事训练、推行民兵制度、提倡尚武精神、培植军国民‘资格’”。在教育方面,蔡锷极其推崇军国民教育,他认为:“凡全国国民都须具备军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平时兵而民,民而兵,军民合一。一旦天下有事,全国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何惧战而不胜,攻而不克,何患国本之不立?”
基于上述军事与教育的观点,蔡锷逐步形成了“军国民体育教育思想”,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思想。留学日本期间,蔡锷非常重视体育锻炼,他常带领同学到训练场进行体育锻炼。受到日本尚武精神的影响,蔡锷认为中国要“改革贱武之风”。因此,他命令军人到中小学及师范学校做军事教员,省级师范生要学习军事课,小学生要学习“兵式体操”等。
一、蔡锷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成因
蔡锷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对于分析蔡锷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及历史史料的整理,笔者认为其成因主要包括:救国救民的时代需求、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求学经历的陶冶。
1.救国救民的时代需求。蔡锷生长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正值外敌入侵,清政府被迫同帝国主义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即将分崩离析的状态中。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众多仁人志士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一批开明的知识分子从与列强的交战中意识到,要改变国家被欺辱的现状必须从军事入手,提升军事实力,提倡“整军经武”,于是清政府开始购进先进的军事设备,用西方军事技术武装军队,提升军事实力。但甲午一战,全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北洋水师被日本击败,历史用铁的教训告诉人们,仅仅有先进的装备不足以保证国家的强大。为了进一步探索国家的出路,人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广大的民众身上,关注民众素质的提升以及尚武精神的培养。戊戌变法之后,在军国民思想的影响下,蔡锷呼吁军人要“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节为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因此,蔡锷军国民体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是救国救民的时代需求。
2.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蔡锷军国民体育思想既受到传统湖湘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蔡锷出生于湖南,自小受到湖湘“强悍”、“不怕死”、“尚武任侠”精神的影响,养成其爱国爱民,不怕苦、不怕死,勇于斗争、尚武的意志,这些是其军国主义体育思想的基础。蔡锷不仅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还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十七岁那年,蔡锷东渡日本,进入大同高等学校学习,在求学期间,蔡锷感受到日本强大的尚武精神,并极力宣传日本的新思想及新科技,倡导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从普通国民做起,以达到强国强兵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蔡锷也有针对性地吸收西方近代军事思想及体育思想,在其创办的军事学堂里,他采用兵操代替原来练兵的方法,并且引进德国、美国、瑞典等国的兵式体操来进行军队的训练。
3.求学经历的陶冶。蔡锷从小聪明好学,6岁入私塾,10岁读完四书五经。1898年进入维新学堂,后在梁启超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并从日本陆军军士官学校毕业,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从上述蔡锷的求学经历中可以看出,其求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私塾阶段、新式教育阶段、日本求学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知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蔡锷逐步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西方为主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一阶段的学习进一步开阔了蔡锷的视野,进一步认识了世界。后一阶段主要学习军事专业知识、军事技能以及军事思想等内容,使他生生意识到正是尚武精神使得欧日各国变得强悍,应当引进其精神,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
二、蔡锷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内涵
1.军国民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救国。蔡锷是一个爱国者,其一生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基于爱国主义的,无论是参加维新运动,参加大革命,以及参加护国运动,救国是其行动的唯一目标。而其军国民体育思想及实践也是从爱国的角度出发,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当年起义失败后,蔡锷立志弃文从武,进入日本军事学校学习,回国后致力于国家的军事现代化建设,倡导通过军事体育来提升军队的体力与战斗力。同时,通过创办学校,试图通过军事体育来提升中小学及师范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军事素质。在《军国民篇》中,他提到:“中国之病,病在国力孱弱,生气销沉,扶之不能止其颠,肩之不能止其坠”、“非投以补剂,佐以体操,则终必至厥痿而死也”,蔡锷认为国家之弱在于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低下,其倡导通过军事体育来提升全体国民的体力,使全体国民都要具备军人般良好、强壮的身体素质以及爱国爱民、昂扬向上的精神,从而实现富国强兵。
2.军国民体育的核心在于尚武精神。蔡锷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尚武精神。所谓“尚武”,“尚”,即崇尚;“武”,即勇敢,刚强不屈。“尚武”包含着爱国爱民、积极进取、英勇顽强等品质,尚武意识是个人支撑身心的力量之源,是衡量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主要指数。蔡锷认为国民缺乏尚武精神存在以下原因:一是传统科举制度的摧残,导致年轻人唯名利是图的思想;二是儒家“重文轻武”的影响,导致国人忽视对于武力的培养;三是传统文学作品在文化上的导向,对军事战争的贬斥,导致人们排斥尚武精神;四是国民自身体魄孱弱;五是没有“尚武”的利器;六是靡靡之音的影响;七是国势经年无生死危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蔡锷提出通过改革教育,提倡尚武教育;摒除旧思潮,树立新风尚;移风易俗,从“轻武轻兵”风俗转变为“从军乐”的民风;发展体育,强国民之体魄等措施来培养国民尚武精神。从蔡锷所推崇的军国民体育思想中可以看出,其所倡导的尚武精神,不仅仅指军人精神的改造,更提升到全体国民精神的改造。
3.以军事为军国民体育的教育内容。在日本学成归国后,蔡锷在江西、湖南等地军事学校担任军事教练,他非常重视军队体育教育与训练,他认为要改变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现状,一定要普及军国民教育,提升国民及军队的军事素质。另一方面,蔡锷也认识到军事与政治、外交的关系,他指出军事是支撑外交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外交的成败取决于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而军事实力的强弱最根本的反映在军人的体力以及国民的身体素质。要实现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提升军人体力以及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关键,这些离不开良好的军事教育与体育训练。对于如何开展军事教育,蔡锷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即:精神,包括培养军人爱国精神、尚武精神以及军人职业道德等;体魄,强调通过体育锻炼强健其体魄、增强其体质;以及技艺,指通过训练提升军人的作战技能以及对抗技能,提升战斗力。蔡锷认为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离不开相应的体育训练,并且军事教育必须以徒手训练和体育训练为基础。蔡锷对于军事教育与军国民教育的认识具有超越那个时代的先进性,其中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观点对于当前体育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以强民为基本途径的体育强民论。蔡锷所提出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在于提升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究其原因在于其对国民身体素质与国家实力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国力与“人力、经济力、地势、交通和政治力”息息相关,而其中的核心因素是人力,即国民的身体素质。从对当时社会的考察,蔡锷深深认识到当前国民身体素质之孱弱,通过对西方国家的考察,他深深意识到体育是提高国民体力的良方,针对严复提出的“体育、德育、智育”观点,他提到“严子之《原强》,于国民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之中,尤注重体育一端。当时读之,不过谓之新议奇章。及进而说窥宇大势,静究世界各国盛强弱之由,身历其文明之地,而后知严子之眼光之异于常人,而独得欧美列强立国之大本也”,在吸收严复关于“体育、德育、智育”观点的基础上,蔡锷提出了“灵魂贵文明,体魄则贵野蛮”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蔡锷军国民体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对近代中国军事及体育事业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其通过创办军事学校培养了革命中坚力量,促进了军队近现代化;第二:通过宣传“尚武乐军”,改良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通过在教育领域推行国民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第三,在全民中提倡尚武尚力精神,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精神;第四,通过介绍西方体育思想,促进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吸收并借鉴其思想中的长处,对于新时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