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作者:隋丽娟
【摘要】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每个人都有对成功的不同定义,我们没有必要去比较他的成功来走我们的人生道路。

  我是第一次来南昌,也是第一次来到南昌航空大学。来到这之后,看到这么多热情洋溢的同学,我感到特别地激动,我深深为大家听报告的热情所感动,有这么多同学站着听课,老师坐着讲就不好意思了,所以我决定今天我站着给大家讲。

  我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这个人物对现代人来讲,都有一些直观的认识,百余年来大家也都很关注他,他就是曾国藩。在大家成长的过程中,你的父母可能会拿出《曾国藩家书》来训教你,以其中的一些话语来作为教育我们的方法;以至我们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我们也会经常打开曾国藩文集和他的一些奏折,从中去寻找一些工作中的指导方针;交友的时候,我们也会拿出曾国藩的一些内容来比照我们与朋友相处的一些准则。可以说,不同的人会在曾国藩身上找到不同的有益于我们人生的一些内容来。那么,对于在座的各位年轻学生来说,在你们积累着更多的人生阅历的时候,可以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呢?

  我是1995年开始接触曾国藩的,那个时候出版社给我一个任务,写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传记。我是学历史的,本科出身,接触过很多关于曾国藩的内容,但是1995年之前,曾国藩在我心中是一个屠杀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我并没有走进他的世界里去。在1995年我写完了曾国藩之后,我开始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历史人物,从那个时期到现在为止,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曾国藩都对我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讲座的题目叫做《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每个人都有对成功的不同定义,我们没有必要去比较他的成功来走我们的人生道路。比如说,在一个很平实的社会里,一位母亲,她没有什么工作,她靠着捡垃圾培养了三个孩子,一个孩子考到了北大的博士,一个考到了清华的博士,还有一个儿子去了外国读博士。我们说这位母亲虽然没有一个优秀的工作,也没有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但我们知道她是一位成功的母亲;作为一个教师,桃李满天下,兢兢业业地工作,那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师。这些都是成功。曾国藩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我们不需要去学他那个大的辉煌的场景,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在曾国藩成功的内容当中去寻找一些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我觉得这个意义就非常重大。

  说到这里,很多同学就会说,那曾国藩究竟成功在哪里呢?在讲成功之前,我先给同学们举两个例子。在现代历史上,有两个意识形态截然对立的人物,这两个人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把这两个人拉到一起,似乎看不到两人身上有相同的地方,基本上他们的每一个毛孔及毛发及动作都是相对的。但这两个人身上却潜移默化地受了一个人的影响,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毛泽东在读书的时候曾经给他的同学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他说“愚于众人,独服曾文正公”,“文正”就是曾国藩去世以后清王朝给他的谥号。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做校长的时候,他曾经对全体学生发表演讲,称赞曾国藩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在蒋介石的一生中,很少有人能听见他说佩服谁,但对于曾国藩,他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说,两个近代中国很优秀的政治人物同一时间佩服这个人,说明这个人物在那个时代具有很大的影响。曾国藩离开我们有100多年的时间了,但到现在我们还能在他的身上找到影响我们的东西,应该说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一、曾国藩的人生阶段

  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很长寿的人,他走了60年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在那个时代不算长寿。在孔子时代,我们说“七十古来稀”,但历史走了两千多年以后,在清朝,人活过60岁已经是一个很常见的事了。他不长的人生,可以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自立自强

  在1811年到1839年这28年中,算是他自立自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是典型的湖南地区的农民主义者。湖南是一个山多水多少平原的地方,这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封闭且贫穷的地方,而他的故乡双峰又更是典型。在这个山区里,曾国藩家几代人在这里生活,过着一个典型的自立自足的农民生活。在这个环境下,曾国藩以前的祖上6代人没有获取过功名,曾国藩的父亲考秀才的资格考了16次,直到40多岁的时候才考中,只比曾国藩早考中一年。就这样一个没有背景的农家子弟,曾国藩却一次考中秀才,23岁一次考中举人,考三次之后于28岁又考中进士,在朝考时考中一等第三名。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最后,道光看他卷子太精彩又把他破格提为第二名。山沟沟里的农民就这样28岁就走出来了,到了最高学府翰林院读庶吉士,就相当于现在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生。

  2.第二阶段:北京的15年

  从28岁开始到他离开北京的15年时间里,他先读了2年庶吉士,然后被选派到翰林院做编修,在北京做这样一个清贫的从7级的芝麻官他用了15年,然后他遍做了5个部的副部长,只没有做户部的副部长,这在湖南当时是没有的,也算是非常厉害的。他曾经创造过一个奇迹,一个晚上连升四级,在浩如烟海的京官当中,一个不起眼的乡村农民在15年的时间里做出了如此业绩,他靠的是什么呢?

  3.第三个阶段:走向巅峰

  这个阶段他用了12年的时间,是曾国藩忍辱负重走向他人生巅峰的时间,1852年到1864年,这个人生巅峰的到来是伴随着他的坚持、矜持而实现的。他一人创建了从开始1万人最后扩大到30万乃至50万人的一支农民军队,最后灭掉了当时清王朝最危险的敌人——太平天国。自此,他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可以说,同时代的人都有这个机会,但只有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果。

  4.第四个阶段:人生的后7年

  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是挫折比较多的时间,在挫折当中靠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从最初的儒学的入世情结到晚年又退回到老庄的淡泊、豁达思想。以一种淡泊的思想去面对人生,度过了人生最危难的时刻,走过了历史上的一个曾国藩时代。

  像他这般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做得如此精彩,在我所见的历史人物中是不多的。这四个阶段,有人在他去世的时候概括为一副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完成了《左传》当中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期望与概括。他不仅以良好的美德来影响世人,还以优秀的功业来震撼世人,更以谆谆的言行可以让后人去追寻他的风范。同时,他对同时代的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也做出了很大的功绩,例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日后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从他幕府出来的。他不仅为相,同时还率领着千军万马去平定太平天国,可以说他是文武双全。我们都知道,做好这三个角色是特别不容易的,一个人能够包容了这三个角色并且做得这么好,是绝无仅有的。这副对联也是当时人们对曾国藩的最高评价。

  通过这么多的渲染,相信同学们也充分意识到了曾国藩的成功与可取之处。那在他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什么呢?翻开他的文集,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说他的字和诗写得很好,很雄劲,同时他又被称为中国清朝最后的一个理学家,他的哲学观值得我们去学习。曾国藩治家是非常严谨的,以至于双峰的老百姓都受他的影响,从如今双峰人的治家观念及成果中就可见一斑了。双峰的中学一年考进清华、北大的人有30到40个,那里是一个典型的耕读社会。如今,在双峰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曾国藩对这里的人和风气的影响。

  二、曾国藩的启示

  对于大学生来说,现在就是奠定价值观的时候,树立人生方向的时候。80年代的时候我会经常找一些警醒我的句子来读一读,这些东西都会影响我价值观的成型,但这些东西不足以让我明白我的人生应该怎样去走。我做了26年高校教师,这26年当中一届一届的学生从我眼前走过,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与10年前或20年前的大学生相比缺少一些东西——理想和信念。这些理想和信念的缺失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而在于这个社会。当我们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商业经济,满是铜臭,任何一种情感、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用商品这个砝码来称量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当中总会出现一些迷惑,这就是拜金主义社会所带来的糟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实缺少了太多东西,人们更加急功近利,我们的思想厚度被社会所稀释了,当这个思想厚度薄得像一张纸一样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就很可怕了。现在很多学生眼中都泛着一种空洞,很难看到一种对思想的追求,对知识渴望。在这个时代,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代人所缺少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启示是很重要的。

  1.第一个启示:做人要做一个有主义的人

  主义与理想不同,主义是一种信念,理想是一种带有幻想的目标,理想可以不用去实现,而主义是一定要让我们朝着既定的方向去前进、去实现。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贯穿着有主义的一生。曾国藩的第一个阶段即在农家生活的时候,他是没有任何背景及靠山的,他是完全靠着自己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这和现在很多人都不一样,一个有着家庭背景的人肯定会比别人少走许多的弯路,也会比别人有着更多的机遇。但这些人的成功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仰吗?曾国藩的父亲考了16次才考中秀才,而他一次就考中了,是不是他天赋异禀,他是天才呢?像比尔•盖茨一样呢?比尔•盖茨是最年轻的世界首富,是微软帝国的创始人,他是很聪明,这是不是就会让我们感觉但凡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天生奇才?其实,曾国藩的智商一点都不高。他父亲曾经在考秀才时为了更好地复习就开了一个私塾叫“立剑斋”,在去书斋的路上他会经常问他和他大妹妹一些对联。曾国藩从来就没能在第一时间回答出来,他一般都要在隔天晚上才能回答出来。从这就可以看出他很内敛,做事很谨慎,同时不是很聪明。他六岁开始启蒙,他爷爷对他的约束可能要大一些,所以他就把曾国藩送到了另外一个私塾。他七八岁的时候就读过《百家姓》,读过《千字文》,于是老师就让他读《四书》。那天,他吃完晚饭就去读书了,他不知道一个小偷已经偷偷跑到他房梁上去了,他在房间里就一直背《大学》,一遍一遍地背,一直背到天明,那小偷算是知道了,知道没办法偷了,于是他就用衣服蒙住头跳了下来,在曾国藩的面前背了一遍《大学》,然后扬长而去。小偷都不堪其扰了,都背下来了,他都没背下来。所以说,他不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他的成功是靠什么呢?他就是靠内心的主义,内心的思想。也正是因为他有主义的思想才使得后来他训练出来了一支有主义的军队。曾国藩不立志则已,一立志则必定会去实行。他曾说过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立志,立志犹如金丹换骨,一立志就把我的以前的躯壳给焕然一新了,变得坚韧,变得豪气冲天。

  曾国藩的一生,只要立下志向,就没有不实现的。一件事情坚持一年容易,坚持两年容易,但要坚持一辈子,把它当做一种生活习惯就很难了。就像他写日记一样,他的日记一直写到他死的前一天。他临死的前一晚上一眼失明,一眼仅有微光,喉咙是麻的,右手是颤抖的,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坚持记下了日记。所以,一生做一件事情坚持下来很不容易。曾国藩一生修身养性,他来到北京之后,深感人生之短暂,于是他把历史书中他认为的32个圣贤通过语言的描述来给他们画像,他不是画家,但他还是这样做了,最后他编成一本书,以这32位贤者来勉励自己,他曾为之写了两副对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他的成功与这一个人生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一件事情只要去做了,不畏艰险,努力向前,最后一定会有所成就。

  曾国藩的有主义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看出,一是组建湘军,这支湘军是在清王朝最危难的时候组建的,承担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角色。没有湘军的这一支撑,清政府早就灭亡了。湘军就像一针强心剂,又延续了清王朝50年的生命。清王朝作为一个有250年历史的封建王朝,其中竟有五分之一是曾国藩撑起来的。从这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清王朝多么大的功臣。

  曾国藩在北京做官,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一个风云人物,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不是因为他的权势,而是因为他的学识、他的思想。他的诗文,在那个时候是很风靡的,他做的很多对联都特别发人深省。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像他这样努力有声望的人却十多年没有回家,为什么?不是因为他很敬业,而是他没钱回家。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一个副部级的干部,怎么会没钱回家呢?清朝当官,要看做哪个衙门的,你要是做兵部尚书,做吏部尚书可能你的钱会很多很多,而曾国藩却长期在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如果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的老师仅仅恪守着他做老师的责任的话,他得到的就只有死工资。那个时候,在翰林院是没有任何美差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他全家都在北京,但他却盖不起一座房子,在北京的长时期他都是在租房子的。他前十几年一直在道光王朝,道光,一直是标榜最节俭的皇帝。北京,天子之都,一切都需要打点、需要交际,但他没钱,就常常要去湖南会馆等地方做会计等工作,赚取微薄的薪资以补贴家用。

  在1852年,他有回家的机会了,作为一个翰林院的官员,他被派到各地去主考各地的举人,考试叫做乡试考试。他那次被派到了江西,做江西主考官。做主考官是一个美差,你就可以获得一大笔收入,为什么呢?因为你从北京出差的话,你就能在驿站中获得补贴,同时当地的县令听说你从北京来,也会给你很多的贿赂和优待,到了江西,你当主考官,点了123个举人,那这些人都会变成你的门生,那些举人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给老师上贡,所以说一个主考官在一个普通的省份获得2000两以上的白银是很简单的。去富裕的地区赚个万把两白银也是很正常的。这次他来到江西,他很高兴,总算可以赚点小钱了,同时江西毗邻湖南,他可以回家。所以,他就向咸丰上了一道奏折,诉说了他十几年没有回家的经历。咸丰帝就答应了,准了他一个月的假。

  他在回家的路上时,就接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消息。在古代,父母死是要丁忧的,就是守孝三年,他也在安徽当即脱下了官服回家了。就是这个时间,清王朝迎来了最动荡的时候,正是太平天国浩浩荡荡打到湖南的时候。那时长沙正遭围困,他绕道回到了家乡。一路上,他看到太平天国对清王朝的冲击,也看到太平天国的上帝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对立,他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之前接受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想法都折射着中国文化的光辉,而太平天国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到他以后为什么镇压太平天国。在回家的几个月,太平天国的军队像摧枯拉朽一般直接攻到了江苏的首府南京,并确定了太平天国政权,开始了北伐和南征。这是历史上对清王朝最大规模的最严峻的讨伐。面对这样的形势,咸丰帝很头痛,他无计可施,于是身边的大臣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历史时期,一旦民间出现叛乱,就组织团练,团练就是政府不给你其他的支持,只给你名义上的承认的一个类似民兵的组织。当时咸丰帝也就觉得这是一个能缓压的方法,就实施了。希望大家能全民皆兵,把太平天国给镇压下去。他当时也没想到团练队伍中会出现一个比八旗军队还要强大的军队。他在全国指定了43个团练大臣,其中曾国藩就被任命为湖南的团练大臣。于是,他去了长沙,开始组织他的将军府。离开北京之前,他是兵部侍郎,在宦海沉浮十几年,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社会腐败的现状。他给咸丰上了一份奏折,上面列举涵盖了很多的问题。咸丰帝很生气,把奏折摔在了地下,为此曾国藩差点掉了脑袋。好在当时咸丰帝年轻,又好面子,并向全天下做出了愿意听取意见的表率,才按捺住了胸中的怒火。曾国藩对于当时王朝军队的现象特别清楚,当时八旗有御林军几百万人却挡不住一帮乌合之众,原因就是御林军的腐败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了。一个国家最怕的就是两种腐败,即官员腐败与军队腐败。如果一个国家的军队表现出了懦弱与虚弱,那这个国家就很陷入了危险的边缘。御林军的腐败首先在装备的落后,火枪火炮的装备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第二个是在兵员造假,军队花名册上有100万人,实际上只有80万人。第三个是操练的缺乏,他们从不操练的,没有丝毫战斗力。

  造成这些问题,原因是兵饷太低了。当时的兵饷不足以支持一个兵员家庭的开销,这就使得很多当兵的跑到外面去挣外快。官员的饷银也很低,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去捞一些。怎么捞?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就去吃兵饷,甚至是克扣兵饷。更多的是瞒报军队数量,原先10000人,我只招5000人,从中获取兵饷差额。这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打仗时,你一万人的军队没有满员,你只有5000人,而且从不训练,你觉得这种军队有战斗力吗?所以清王朝每每调动10万人去围追堵截太平天国的时候,往往只有5万人左右,这样就使得太平天国军队越打越大,越打越强。

  所以当时他组建团练的时候,就采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法,高薪养廉,这与八旗军背道而驰。为什么后来湘军能成为中流砥柱,也就是这个原因。一个农民当团练的工资是他平时在家里当农民的四倍,而且主要招的是淳朴朴实的农民。他在农村整整待了一个月,精心选了一万人,但中国的农民是一种小农姿态,没有自我约束力,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战争力的。于是,曾国藩创立了一套训练兵员的方法,这套方法很令他沾沾自喜,也被后人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军营中有朗朗读书声”。他要让这些最淳朴的农民知道什么是主义,什么是信念。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去打仗,所以每逢1、3、5他就给士兵讲课,讲什么是忠孝礼义,什么是寡廉鲜耻!2、4、6、8就一定要做各种各样的军事训练以提高战斗力。整支部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训练了整整一年。为了打造这样一支军队,他背着不仁不义的骂名,原因是他在最危险的时候没有救他最好的朋友。之所以不救,是因为宝剑未成,若先出鞘,可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而此时,太平天国的军队也一直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武汉。而此时武汉的巡抚就是他的老师,他很想去救,但他知道,军队未成是不能去的,否则一切都前功尽弃了。于是他没有去救。虽然如此,他的朋友和老师并没有怪他,反而希望他大军有成,日后扫荡逆贼。但天下汹汹,都不理解他的做法。他就这样坚持着,一直坚持到1854年,他开始带着军队出去了,他这时候的感觉就是,“一朝剑出鞘,天下谁堪敌手”。于是,他让部将率陆军攻打岳阳,他亲自率水军去攻打湖南的靖港。没想到一到靖港就被太平天国打得七零八落。曾国藩一生指挥过无数次的战役,亲自带兵往往必败。如果他制订了作战方针,让部下去执行,那往往就会胜利。他自己也在总结这种原因,最后他发现,他太过谨慎,心思太过缜密。打仗是瞬间的事情,军情瞬息万变,拘泥过甚往往会失败。敢于牺牲,敢于拼搏才是制胜王道。于是,他满以为能够震慑天下的雄心壮志,却兵败如山倒丢尽颜面。他那时连自杀的心都有了,幸亏被别人救了下来。后来别人安慰他,说如果岳阳攻打胜利,那也能说明我们并没有失败。于是,他才稳定下来,继续向前奋斗。

  虽然开始失败,但他凭着心中的信念越挫越勇。在他那12年的戎马生活中,登上了他人生的巅峰。所以说,做人要做一个有主义的人、有思想的人,天道酬勤,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敢做敢拼,敢为敢打,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为了让手下的人都打好仗,振奋他们的士气,他编了几首歌,《陆军得胜歌》与《水军得胜歌》。后来另外一个湖南人效仿他的做法,编成了另外一首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就是毛泽东。

  2.第二个启示:人只有活得简单才能走得下去

  曾国藩最后做到了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这个封疆大吏生活的淳朴让人难以置信。他万事都非常的节俭,让人汗颜。他曾教导他的儿媳,不管家有多大产,也要跟婆婆一起纺线织布。他最小的女儿曾经记载,当时他们家杀一只鸡,提炼出来的鸡油要吃一个月。由此可见一斑。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位高权重还能如此,更显得难能可贵。

  曾国藩夫妇一共生了3个儿子,长子纪弟,两岁就夭折了,以后生的纪泽、纪鸿,均长大成人。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不但中国的诗文书画均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及语言文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写过《几何原本序》《文法举稿序》《西学述略序》等文章,对当时传播西方科学起了一定的作用。他还自学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4国的钦差大臣。后任驻俄公使,与俄国人力争,终于废弃了清朝政府吏部左侍郎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于1881年2月24日,重新与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除收复了伊犁9城长600里,宽200里的土地外,还夺回了崇厚条约中被割去的伊犁南部长400里,宽200余里的特克斯河口南的广大地区,废除了沙俄在新疆一带的许多特权,挽回了部分领土主权。这在日益腐败的清王朝里,是唯一的一次外交胜利。

  他的另外一个儿子曾继鸿寿命只有33岁,如果他能多活几年,它将是中国近代最优秀的数学家,在湖南老家你能够看到他已经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很多位。在科举和学经盛行的时代里,一个孩子能学数学,他的父亲能够给予支持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没把自己的儿子作为自己获得财富的工具,这是最艰难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曾国藩做到了,所以说把生活看得简单再简单是真的不容易。当一个人背负很多负累时,他的心不会静,他也不会勇往直前,因为他顾及的事太多了,他既要顾及着家又要顾及着事业。所以曾国藩豁达,人只有活得简单才能走得下去。

  3.第三个启示:大成功之后的守缺心态

  他的书房名字就是“求缺斋”,他的一生就是求缺的一生。人的什么状态最好?是“花未全开,月未全圆”时的状态。所以人生不要求得大成功,一旦有了大成功,你还想守住这个大成功的时候,你就会很累,而且你还是守不住。你要永远记得的就是人生永远是潮起潮落的,可能一个生活的机遇会将你推向潮头上去。当在潮头上时,你要笑看它,你要知道到达潮头的时候你肯定会下去的,那么一切挫折你都能够接受得了。你用这样的心态去接受所有的成功,你就会在成功面前看得非常的淡漠,也就没有什么负累。曾国藩的大成功在于消灭了太平天国,咸丰帝生前曾发下话,谁要是灭掉太平天国,我就给他封王封侯。中国的知识分子封王封侯的机会是很少见的。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就被封王侯,而这时也是曾国藩最焦灼的时候。十二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有朋友沈葆桢的期盼。沈葆桢当时是江西巡抚,对曾国藩给予了很大帮助。但随着湘军的一步步壮大,在江西占据了很大势头,所以沈葆桢就不再帮着曾国藩了,因此他们两个便在慈禧面前展开了对峙。在和沈葆桢对峙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他只有忍。他有一句名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也是湖南人的骡子精神,一定要犟到底。在左宗棠最难的时候,曾国藩收留了他。现在大家认为左宗棠是民族英雄,因为他在70岁时率军收复了伊犁。而在40岁时,才华横溢的他参加几次科举考试都没中举,于是他便到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中当师爷。当时骆秉章非常器重他,以至于在当师爷的时候蛮横无理,得罪过很多人。最后被逼离开骆秉章,投靠曾国藩。曾国藩知道其才华,当沈葆桢离开江西的时候,曾国藩推荐左宗棠担任江西巡抚。本来左宗棠应该对曾国藩感恩戴德,但当太平天国被灭掉之后,他却对曾国藩落井下石,因为这个时期左宗棠在江西做巡抚。

  曾国藩、曾国荃在攻破太平天国时真是很不容易,湘军经过种种磨难。他们挖地道,但太平天国的人通过挖地道的声音知道湘军的动向,因此消灭了很多湘军。后来曾国荃借助李鸿章从长三角给他运来的火炮轰击太平天国,火炮声掩盖了挖地道的声音,最后湘军在雨花台附近挖出一个大地道,埋了很多炸药,炸开一个十丈宽的大口子,湘军一拥而入。此时的太平军已经饿得站不住了,洪秀全早在十多天前已经由于缺粮食吃,中毒身亡。城里面的人仅靠着城墙才坚持到这个时候。而此时湘军已经郁闷12年了,他们的目标就是将太平天国灭掉,抢劫城中的财物。于是湘军便在城内开始了烧杀抢掠,他们也顾不得守那个炸开的口子。李秀成带领200太平军领着右天王从这个口子中逃出去了。李秀成将自己的好马给了右天王,因此他便落在了队伍的后边,在紫金山中被一些农民发现,最后被那些农民送到了湘军那里,而右天王逃脱。

  曾国藩在向朝廷汇报时说洪秀全死于南京城,右天王死于大火,李秀成被活捉。而清政府却盯住了城中的府库,但是城中的金银财宝已经被湘军抢劫一空,因此汇报说城中无府库。当时右天王逃到了江西,被左宗棠抓到,因为当时曾国藩上报朝廷的奏折内容左宗棠也知道。左宗棠又写了一份奏折说右天王并没有死,这件事使曾国藩在天下人面前丢尽颜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对他们盯得很紧。作为消灭太平天国的首要人物,朝廷是不会放过曾国藩的,因此,此时的曾国藩非常焦虑。他也知道他可能会马上被朝廷杀掉,因此这段时间里,他给家人写了很多信,其中都是表达他的那种焦虑之情的。当时所有人都知道他手里的50万湘军足以灭掉清王朝,他手下的一个水军统帅也来试探他,那个手下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东南半壁无主,主公意下如何”?曾国藩将纸条塞进嘴里将其嚼碎并一笑而过。这50万湘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压力,朝廷指责他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全国的巡抚总督有20多个都是从曾国藩大营里边走出来的,因此任何朝廷都会有压力的。他就想了求全之策,于是他就又给朝廷上了一份奏折,内容是:①给左宗棠等一些人请功,然后才给他自己的兄弟请功;②向清政府建议裁剪湘军90%;③让曾国荃解甲归田。这样,所有人对曾氏兄弟的防范就全部解除了,朝廷的封赏接踵而来。

  曾国藩就这样度过了最大成功时的最大危难。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求缺之心,学会了求缺,就会保持一颗平常心,你就不会在个人的得失中纠结太多。曾国藩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启示我们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多了解他,学习他。

  最后,我用曾国藩的一副对联来作为结语:“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下载全文:
 
来源:“卧龙人生”文化讲演录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