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的为官艺术与德育思想
作者:唐书怡
【摘要】曾国藩被奉为晚清“政坛楷模”,因其升官最快又官品最好。官品即为官者的人品,曾国藩一生不懈追求道德完善和人格修炼,这不仅体现在他以民为本的政治实践中,还渗透在其“八本三致祥”的家庭教育和注重德行的人才培养方面。

  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官运”亨通,他在京都为官的十年间竟连续七次受到朝廷的提拔,从翰林院“庶吉士见习”升迁到权盖朝野的一品要员,中间跃升了十级,真可谓中国官场中的奇迹。曾国藩的“官运”与其“官品”密切相关,所谓“官品”无非就是曾国藩为官过程中显现的道德品性,这种道德品性随着曾国藩的仕途实践不断升华,并经其系统总结后转化为对家族子弟的德育。曾氏一门人才辈出,这显示了曾国藩德育的成功。剥离那些过时的礼教形式,曾国藩的德育思想及其中的政治智慧依然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一、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与以民为本的道德理想

  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为平息太平军的叛乱,曾国藩奉命在湖南招募农民以帮办团练,这部分地方团练后被称为湘军,曾国藩率领湘军历经近十年的战事终于平定太平军。按照曾国藩的军事实力,他已成维护清廷统治的支柱,放眼天下,当时清廷能战之师也不过就是曾国藩之湘军和李鸿章之淮军,而李鸿章又是曾国藩的接班人,所以湘、淮两军本是一家。此时,有很多人劝曾国藩趁势推翻满清,曾国藩的几十位部将曾齐聚其府内,欲给曾国藩黄袍加身,可曾国藩自己坚决反对。那么,曾国藩能反却不反的原因何在?大多数史学家认同的观点是,曾国藩受中国传统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太深。儒家思想自汉代成为官方政治学说以来,到晚清已有1600余年,此间不断有“儒将”造反,皇权的诱惑远超过了忠君思想的魅力,只要时机成熟,儒家伦理就会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诘难所解构。因此,“忠君论”的解释较牵强,更何况咸丰皇帝对曾国藩并不信任。

  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拿下武昌时,咸丰帝一开始非常高兴,可等到旁边的祁隽藻说了一句:曾国藩这样一个告假在家的汉人官员能一呼百应,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咸丰帝立刻警觉起来,随口说道:走了半个洪秀全,又来了一个曾国藩。咸丰帝此言表露出了“满汉相防”的历史芥蒂,曾国藩则成为重点防范对象,所以,咸丰帝至死都一直提防着曾国藩。曾国藩在江西与太平军浴血奋战时,长江重镇九江曾久攻不下,后又被石达开的队伍打得四处逃窜,紧接着曾国藩手下的两员心腹大将塔齐布和罗泽南又相继战死,曾国藩在江西的日子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即便是如此境况,咸丰帝还一直不信任曾国藩,只让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领着湘军在江西鏖战,却不给他地方实权,还要他对整个战局负责,如此尴尬的身份让曾国藩几欲崩溃。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恰逢曾国藩老父在家乡湖南去世,曾国藩在江西战场闻此消息,立即上了一道言明情况的奏折后回家乡奔丧去了。咸丰帝情急之下,降旨责问曾国藩为何擅离职守。曾国藩回复的封奏中写道:上次家母去世,我本应回老家守三年,但皇上非要我出来与太平军打仗,我就“夺情赴任”了。现在我家父又去世了,我岂能还不回家守孝?据我所知,本朝大臣中还没有被两次夺情者。如若皇上非要我出来做事,那就请皇上给我江西巡抚的位置。刚好此前太平军的总部发生了内乱,在江西作战的石达开班师回(南)京了,江西的战场压力一下缓解了很多,于是,咸丰帝给了曾国藩一个强硬的回复:要官没有,辞官可以!见此,曾国藩立即又上了一道奏折,明确表示他不再料理江西战事。咸丰帝收到奏折后只平平淡淡地批了三个字:知道了。可见,曾国藩在为清廷四处平乱之时,当权皇帝并未将其视为“忠臣”,反而经常掣肘于他,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如若反了朝廷,也是“情理之中”,而且曾国藩还“洞若观火”地看到当时作为满清嫡系的八旗“正规军”早已不堪一击,因此,曾国藩不谋反并非被忠君情结所困,也非低估自己的军事实力。

  曾国藩不愿拥兵谋反的真正原因是体恤百姓。晚清以降,吏治松弛,官员结党营私,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普通民众深受其苦。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所到之处更是民不聊生,曾国藩深知,如果自己率兵造反只会加重人民疾苦。为求天下太平,给人民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曾国藩主动向朝廷要求裁撤湘军,以示“忠心”,已垂帘听政的慈禧见状大喜,随升曾国藩为直隶总督。曾国藩上任一年多就清理了同治七年(1868)以前积压的旧案12074件和同治八年以来积压的新案28121件,使旧案只剩95件,新案只剩2940件。对那些重大疑难案件,尤其是性命攸关的案件,曾国藩一般都要亲自处理,整个过程非常繁琐,他经常累得腰酸背痛,以至于晚上入睡都困难。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位上的勤政爱民之举绝非偶然,他任两江总督时就曾因爱惜民力而推迟落地税的征收。咸丰十年(1860)三月,曾国藩向朝廷禀奏,茶捐和茶厘的银数已甚多,如若再征落地税,恐百姓财力不能及,因此,为减轻百姓负担,他不再征落地税。还有,在组建湘军之时,曾国藩严整军纪、禁止扰民,为把湘军建成一支爱民之师,他特地为湘军编写了一首《爱民歌》,毛泽东主席曾借鉴曾国藩的做法,亲自草拟并颁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官民关系历来是政治伦理中的核心内容,历朝历代稍微“清醒点”的皇帝都明白“水(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因此,在皇帝看来,谁能为他“稳定”民众谁就是为他的政权负责的好官,然而,在中国的封建官场中,很多没有进入核心权力层的官员却不明白这一点,他们把升官的逻辑简化为“贿赂上级”,把为官的价值理解为“搜刮民财”,以至于明朝用严刑酷法搞死那么多贪官还屡禁不止。曾国藩能跳出中国官场的怪圈,就在于他坚持“以民为本”,他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以他的“民本”思想为基底。正因为曾国藩为官“以民为本”,所以,他认为“以官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他坚决反对把财产留给子孙,他指出:“子孙不成才,留钱财也灭用”,如若子孙时刻图强,他们就不会愁吃穿。曾国藩为培养家族子弟的自力更生,要求子弟除读书之外,还要坚持打扫屋舍和清洁家具、除草等事。对家族子弟自立能力的培养与“以人为本”的为官伦理是一体两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二、道德榜样施教的三个面相

  曾国藩的政治智慧及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观的形成与实践,与其自身的人格修炼和道德完善过程是分不开的。追求道德完善和人格修炼,是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也是曾国藩终其一生所努力践行的人生理想。曾国藩不是教育家,生平也并未从事耳提面命的教育工作,但后人却十分注重挖掘和提炼他的教育思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一生克己修身,事必躬行,不但坚守和实践着自己的道德理想,成就了一番伟业,还成功地教育了自己的手足和子女,使曾家世代光耀,名人辈出,并为朝廷举荐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人才。从他的生平事迹和他留下的《奏议》、《日记》、《家训》、《家书》、《五箴》、《为学之道》等一系列著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丰富的德育思想。具体来说,他的德育思想主要渗透在政治教育、家庭教育和培养人才三个方面。

  首先,重视政治教育是中国式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政治思想方面,曾国藩主张爱国、爱民,但其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其“爱国”思想只能停留在忠诚于清王朝及封建帝王这一层面上。正如前文所述,曾国藩平生忠心耿耿侍奉清王朝及皇帝,他胸怀天下,心系国家昌亡,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谓“忠君爱国”。他曾为清末湘军首领,权倾一时,也曾有“黄袍加身”的机会,但却并无谋反篡权之意,安于称“臣”,全因他体恤百姓疾苦,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减免苛捐杂税的负担,此外,他还请求朝廷裁撤兵力,这些举措足以见证其“以民为本”,为官正直的“官品”,也孕育着其“爱民”的思想。曾国藩爱国、爱民的主张充分体现了其重视安定、关注民生,试图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于今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其次,家庭教育是曾国藩德育思想的主要来源。曾国藩是能使父母宽心的好儿子,是能教导弟妹的好哥哥,更是严慈相济的好父亲,他时常关心同胞手足和晚辈的成长,常以家书示训,笞挞他们,“八本、三致样”便是其施教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所谓“八本”指的是:读古书要以训诂为本,作诗文要以声调为本,赡养父母要以讨之欢心为本,养生要以不庸人自扰为本,立身要以言辞谨慎为本,治家要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为本,居官要以清廉为本,行军要以不扰民为本;所谓“三致祥”指的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就是说孝悌、勤俭、宽恕可以带来吉祥。曾家世代以孝悌、勤俭、宽恕为家风,曾国藩非常看重这些道德品质,并一再要求子女务必保持这种家风。“孝”是封建社会讲求的基本伦理教义,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还教育家人要恪守。例如,他曾在家书中告诫儿子,对于家中的长辈要尽孝心,要心存休戚与共之念,与家人要坦诚相见,这样也会得到长辈的器重和爱护,成为弟妹效仿的榜样,久而久之,一家人就会相处得越来越和睦。勤俭是儒家所力倡的持家美德,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勤俭。他曾说,为官二十年来,未敢沾染半点宦官习气,始终坚守寒素家风。他也告诫家人,要勤于洒扫,要清心寡欲,凡事力求节俭。“宽恕”之学与曾国藩八面玲珑的为官之学大有不同。曾国藩认为,为人处世要为自己、为他人留有余地,懂得退让,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曾国藩不只关心子女的成长,还常常规劝飞扬跋扈的胞弟,劝诫他们要处事圆融,学会收敛,不能锋芒毕露。他曾在写给胞弟的家书中强调,“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并直言最让他担心的是,胞弟不识官场时务,空有一大堆不合时宜的理论,做不到能屈能伸,以致无人敢与之为伍。

  最后,曾国藩在管理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道德和品行。例如,他在做了两江总督之后,对全部下属进行考核,并为他们建立档案,在档案里他会用特殊的记号加以标识,比如画圈代表此人可以重用,画三角代表此人不能重用,画差号代表此人完全不能用,有时还会注明此人好色、刻薄等等,可见曾国藩本人非常看重德性和人品。在考核的基础之上,他再对那些可塑之才进行重点培养,培养他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的精神。他在教育部下时,常常不吝夸奖,重视激励;不倚老自居,诚恳待人;言语诙谐,育人于春风化雨之中。曾国藩不仅重视管理和培养人才,还深得管理和培养的方法与艺术。他的幕府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幕府,几乎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精英,经他举荐的下属有上千人,官至总督巡抚者就达四十之多。

下载全文:
 
来源:兰台世界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