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国藩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种观点,“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历年来对他的评价褒贬悬殊,而在持家教子方面,研究者似乎没有争议,认为曾国藩确实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据调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氏家族人才辈出,长盛兴旺,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有著名的诗人、外交家、教育家、科学家等人才240余人。
1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曾国藩充分利用儒家传统文化,成功持家教子的经验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1 教育子弟孝悌仁爱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回到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听从兄长,做事要谨慎,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近仁者。孝悌是中国儒家家庭教育的基石,仁爱是儒家指导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孝悌仁爱是维系家庭和谐稳定的根本。
曾国藩从小饱读儒学经典和史书,有很深的儒家传统文化涵养。他经常教育子弟要仁以为己任,仁爱在家庭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行孝悌之道。“孝悌”能够维护家庭内部和谐稳定,还使曾家兄弟子侄亲族在宦海的沉浮中能够相互照应,荣辱与共,保证曾氏家族长远发展。曾国藩不仅思想上高度重视孝悌之道,把孝悌作为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一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百善孝为先”,身在外地的曾国藩时刻挂念着父母,不时地给父母寄信汇报自己的状况。据统计,在《曾国藩全集:家书》(本文所引曾国藩语均出自此书)中从道光二十年到道光二十八年这9年间,保存下来的家书共有108封,其中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就有70封之多。他写给长辈的书信有一点与众不同,他的信总是以“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或“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膝下”开头,用“孙谨呈”或“男谨禀”等这样的敬语结尾,仿佛本人亲自跪在长辈眼前把信双手呈递给长辈。从微小的细节中我们足见其诚挚的孝心。曾国藩时时事事秉承孝道,也感化诸弟和儿女都要行孝悌之道。有封家书这样劝导兄弟和孩子们:“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
“入则孝,出则悌”,对待父母长辈要尽孝,对待兄弟姊妹要友爱互敬,“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合,虽世家宦族必败。”曾国藩深知家庭中兄弟姊妹和睦的重要性,身为长兄,他担负起教育诸弟的责任,“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曾国藩爱护兄弟,却不姑息包庇他们的过错。他说:“至于兄弟之际,吾亦唯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九弟曾国荃英勇善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性情浮躁、傲慢自大、比较贪婪,所以曾国藩家书致曾国荃最多,对他进行褒奖并批评。
1.2 劝诫子弟勤劳节俭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严格遵守勤劳节俭的家风,把勤俭作为持家之道,家庭兴旺发达的源泉,认为勤俭是关系个人、家庭、社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在他看来,一个家族勤奋就会兴盛,人勤劳就能健康;既勤劳又节俭,则可长久兴隆,永远不会贫贱。“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反之,懒惰奢侈必然导致家族逐渐走向衰败,“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曾国藩对“勤”字在价值层面有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理解,在实践中躬行履践。他说过“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曾国藩天生资质并不出众,他之所以能取得不凡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身勤奋。他在日记中坦然承认自己小时候生性愚笨,简单的问题需要父亲经常反复地讲授,仍不开窍,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只能狠命地死记硬背、日夜苦读。咸丰八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仍在亥时(晚上9点到11点)温习旧书,阅读新书,写笔记。同治元年担任两江总督职务时,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自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二这34年每天坚持写日记,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曾国藩告诫夫人“内而纺织做小菜,外而蔬菜养鱼……不可不劳苦”。教诲家人要勤劳,敦促家人坚持每日劳动,勤耕种菜,女人操持家务,做女红。除了官服,曾国藩平日所穿的布袍鞋袜多是夫人、媳妇所缝制。
曾国藩中举后,跻身世禄之家,在为官的几十年,他一直不敢沾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谨守朴素家风,虽然位居将相,所有衣物也不值三百金。他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谆谆告诫子女:“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写信给儿子曾纪鸿的信中嘱咐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对另一儿子曾纪泽写信说:“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他对女儿要求同样严格:“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就连刚进门儿媳也不例外,让儿子教育新妇入厨作羹,勤于纺绩等。他认为只有坚持勤俭才能避免重蹈官宦不过三代便家业凋零的覆辙,保持家庭持续兴旺发达。
1.3 训导子弟谦虚谨慎
《周易》中说“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是一种修养,是人际交往的处世准则,曾国藩说过:“人若保持一段谦光,自可进境无穷。”在曾国藩看来,谦虚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条件,尊重他人,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曾国藩的祖父在曾国藩离家到京服官时,送给了他一句忠告:“尔的才是好的,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曾国藩年少时轻狂,初到北京的几年不时地违背祖父的教诲。因此在仕途中,一度受到其他官僚的挤兑。经历了“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再为江西所唾骂”,他感受到谦虚谨慎的态度在立身处世过程中的重要性。后来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使他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升迁道路更加顺畅。当他为晚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也没有居功自傲,仍时时警钟长鸣。
曾国藩告诫子弟,做学问和做人都要谦逊。为学之道在于“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他写信告诫四弟要力除傲气自满,“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认为,骄傲容易使人固步自封,不求进取,最终潦倒,没有长进。
为人处事要谦逊,他告诫子弟“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与官打交道要“总以谦谨二字为主”。曾国藩认为真正的有识之士,即便具备雄才大略,有经营四海之志,而他们教育告诫子孙,都是意旨简约,从卑微处着想,收敛抑制自己的厉害。曾国藩时时教育家人不自是,不势傲,要从风平浪静处安身,勿从掀天揭地处着想。在实践中他曾经严惩仗势欺人、横行乡里、滥杀无辜的四弟曾国潢,对其实行“锥诫”(用锥刺其大腿以惩罚告诫)。
1.4 勉励子弟读书明理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改变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一生都不曾放弃学习,在家书中多次提到让弟弟和儿女坚持读书学习,因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情操和价值观。他的后代严格遵守家训,读书明理。
“读书明理”是曾国藩为学之道的核心。“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经常告诫诸弟子侄,读书不能心存科第仕宦,读书的个人目的是“进德、修业”,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曾国藩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学习心得与家人分享:“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而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非常重视“立志”。他认为,立志是成人成事的根本。他勉励子弟要志存高远:“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欲成为“完人”,就要“有识”,天天以圣贤书为伴,接受圣贤的道德教育,曾国藩说:“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有恒是实现志向的重要途径。曾国藩终生磨炼恒心,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从无恒到有恒。他认为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想要做出成就,必须从“恒”字开始。他在家书中叮嘱子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曾国藩教育子弟,要坚持不懈地读书,不可间断,“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那数年而不能毕一部”。
2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
“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曾国藩明确指出,家庭兴旺,必须靠子弟贤才,而子弟贤否,不仅仅取决于天性,也在于后天的教育。在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下,他的后代人才辈出。首先从曾国藩族谱上来看其直系子孙,儿子曾纪泽是著名的外交家,做过英、法、德、俄四国的钦差大臣。曾纪鸿是著名的数学家,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孙辈中有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广钧。第四代曾孙辈共有15人,除了其中3位早逝外,其余12人均取得了高等学校的学历,各有专长。曾宝荪、曾约农创办了“艺芳”女校,后来曾约农任台湾大学教授,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曾昭权曾任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这一代人多贡献在文化教育界。其次,曾国藩兄弟的后代也出了不少才华卓著的人物。曾国华的孙子曾广植研究发明了甜味剂,获得专利权,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曾国潢的曾孙曾昭抡致力于化工科研,成绩卓著,并在教育界担任众多领导职务。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投身革命事业,是叶剑英元帅的夫人。曾氏家族中有影响的后代不只这些人物,曾国藩的直系和旁系曾孙共有50多人,第五、六代遍布海内外,已很难统计了。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社会也有很大影响。从清末到民国,不管是富家还是贫农,不少人把曾氏家训视为至宝。
3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我们仍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借鉴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妨借鉴这一宝贵资源。
3.1 推崇孝悌仁爱
曾国藩推崇孝悌仁爱,是对儒家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家长应加强对孩子进行孝悌仁爱精神教育,使孝悌仁爱美德升华为孩子们的自觉意识。如果社会绝大多数人能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生活中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家庭将变得更加和睦,社会将会变得和谐美好。
3.2 保持勤俭节约
当曾国藩权倾天下、非常显赫时就严格恪守勤俭,直到晚年,严以自律仍不稍宽。在科技日新月异,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勤俭节约仍是每位家庭成员的一种责任。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孩子耳濡目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形成一种自律追求勤俭的风气。
3.3 学会谦虚谨慎
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人们高扬个性,崇尚自我,但曾国藩所言为人为学要“谦虚谨慎”的高尚品格仍不能少。因为满则溢,便装不进新的东西,虚则生明,谦虚才能不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周围的人相处融洽。保持谦虚的态度有利于持家养神,但也需要把握一定的度,过谦则近伪。曾国藩推崇“谦”字,但在他看来,谦虚也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过于贬低自己,否则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4 端正读书动机
曾国藩为学的宗旨是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学做圣贤,认为进德和修业是最靠得住的,“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不少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地注重考试成绩,缺乏对子女自立及立志方面的相关教育,造成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部分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比较严重,读书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为了孩子全身心的健康成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以名利诱导孩子读书学习,应该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远大志向,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一分德、修一分业”,并把“绝大学问用在家庭日用之间”。
总之,曾国藩家庭教育中孝悌仁爱、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的美德和读书明理经世致用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但曾国藩所处的统治阶级地位和封建历史时代也决定了其家庭教育思想必然含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成分。比如,从曾国藩的家书的目录和内容上可以看到,他的教育对象众多,包括弟弟、儿子、侄子、妻子、妹妹、媳妇、女儿和女婿等家人,但他的教育对象极其明显地侧重在可以在封建社会中仕宦显达、光宗耀祖的几个弟弟和子侄这些男子身上。我们要取其秉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去其含有封建成份的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曾国藩使用的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严爱殷责、注重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赋予新的内容,切实应用到现代家庭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