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长沙市博物馆接收了一批由长沙郊区文管所移交的珍贵文物,其中何绍基墓志最为珍贵,该墓志材料为青石,长64.5厘米,宽44厘米,厚3.5厘米。墓志共34行,667字,均为楷书所写,详细记述了何绍基的生平事迹以及所葬位置等,这位研究何绍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一、何绍基墓及其墓志情况
长沙南城豹子岭下左转500米,进石人冲,翻过一座松树岗,可以看到一条水泥通道,通道左拐,即有三层水泥台阶,拾级而上,便是著名书法家、宋诗派作家何绍基墓。何绍基墓冢呈圆形,径约4米,坐西朝东,麻石围砌,碑石残缺,中为“何公子贞大人墓”,右、左碑刻有墓表,叙述的是何公一生行状事迹,字迹尚可辨读。墓前建有护栏、华表,另有石凳石桌石炉,供人祭祀、休息。当地人传说何绍基曾做过皇帝舅舅,称其墓为“何舅墓”,以“左乾坤,右龙脉”赞墓地风水。何绍基墓墓台曾为盗墓者毁损,1990年修复。1995年,新加坡何绍基后人出资7万元重修。
何绍基墓由于被盗,所以现存的这一方青石墓志显得格外珍贵,经过2006年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高至喜、陈国安两位专家的鉴定,此墓志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墓志材料为青石,长64.5、宽44、厚3.5厘米,共34行,667字,楷书所写,有两字模糊已不能辨认,全文主要记述了何绍基的生平事迹及其所葬位置等。以下则是墓志所记内容:
“皇清浩授中宪大夫翰林院编修加六级赐封资政大夫候选道加四级显考何公子贞府君墓志府君讳绍基,字小槎,一字子贞,五十六岁自号蝯叟,道州何文安公长子,母廖夫人,与仲叔父子毅府君孪生。幼慧能文于诸经说文考订之学……先后主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浙江孝廉堂讲席,所著《东洲草堂诗抄》(三十卷)已付梓,其它古文时艺杂著写定待刊。同治十三年癸酉岁七月在苏州省寓寝疾,二十日丑时告终,距生于嘉庆四年己未岁十二月初五日寅时享寿七十有五岁。任四川学政时因两次捐助军饷,赏加六品顶戴随带加六级以编修……子一庆涵女四长次四殇,三适仁和编修吴观礼。孙七,维朴、维晋、维棣、维……同治十三年甲戌岁十二月十九日申时葬于善化县南乡八都石人冲内苦竹坡之原……府君承欢聚首,其含笑而永宅于此乎?男庆涵泣志。”
从墓志所记可知,此篇文章由何绍基之子庆涵所写,内容涉及很广,主要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介绍何绍基生平事迹;其二,则是何绍基墓葬的具体位置情况。
二、何绍基的生平经历
何绍基(1799—1873)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藏书家。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壬子简放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绍基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先后主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浙江孝廉堂讲席”并且著述颇多,“所著东洲草堂诗钞三十卷已付梓,其它古文时艺杂著写定待刊。”
何绍基学术造诣颇高,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墓志中记载绍基“幼慧能文于诸经说文考订之学……诗宗渊明、太白、杜、韩、白、口口大家书法”,不名一体,随境触发。他有过讥刺时政的诗作,如《沪上杂书》“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对外国侵略者盘踞租界深为愤慨。但由于仕途挫折,性情拘检,他说“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东洲草堂诗钞自序》),而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诗作大都是登临唱和、书画题跋及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很少涉及社会政治内容,如《沪上杂书》感慨外国侵略者盘踞之类很少。他的山水诗善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白描客观景物,颇有特色,如《山雨》、《望飞云洞》等。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绍基“金石图画篆刻律算博综……根巨篆分融会率更父子鲁公北海东坡自成一体”。早年研习颜真卿书体,对颜体的研究有极深的造诣,中年多行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期则多为篆书和隶书;晚年的书法浑厚雄重,将草书、篆书、隶书、行书融为一体,独创一格。何绍基是清末碑刻大家,书法自秦汉篆籀,至南北碑,皆心摹手追,无论家居宦游,寒冬伏暑,每天坚持字课,数十年从不间断。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何氏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墓志中记载绍基“体素健禀赋过人善饮好游足迹几遍行省所至友朋谐际觞泳留连”讲学之余,绍基遍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著名诗句。
三、墓志研究相关问题
何氏墓志共计34行,667字,其中用大篇幅介绍了其生平事迹,真可谓详实。而在墓志之末则用近一百余字介绍其埋葬位置,这其中便涉及古代风水问题以及家族墓葬制度等。
墓志记载绍基于“同治十三年甲戌岁十二月十九日申时葬于善化县南乡八都石人冲内苦竹坡之原。巽山乾向,丙辰丙戌分金西。”其中“巽山乾向”则是古代丧葬习俗中使用风水的体现。“巽”、“乾”均是八卦中的一卦,按照方位“巽”指的是西南方向,而“乾”则是正南方向;按照八卦中各卦的意思来看,“巽”是风卦像,“乾”是天卦像。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郭璞创造风水二字的原意乃是选择环境,具体的是以龙的行和止来描述,风水中的龙是指山,也就是环境的背靠,讲的就是阴阳相对、阴阳和谐。龙行必然呼啸而生风,风主动;龙止必有砂环水抱而为征,水主静。“丙辰丙戌分金西”则是绍基墓葬更加具体的时间和位置,古代人们将时间大体按照生肖分为十二时,而在十二时之下又按照干支将时间更为具体的细分,“丙辰”、“丙戌”则是这种细分法的体现。
墓志中还记载何氏墓“距九子岭文安公墓石龙冲,陶夫人墓北。距迴龙坡廖夫人墓原丰壩子。毅府君墓,相望于三四十里间。灵爽在天,幽冥不隔。”从这些方位叙述可以得知何氏家族墓葬的位置。墓志中除了按照八卦风水之法记载何绍基墓葬方位外,还以其父、母、妻、弟四人之墓来比照绍基之墓的具体位置。虽然墓志着重描述何绍基墓的位置,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得知何氏家族另外四人的墓葬方位。何氏家族五人之墓均埋葬于此,虽然其孪生胞弟墓相隔较远,但也是在这一块风水宝地之内,通过这一点可以得知迟至晚清末期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仍然较为流行。
通观全文,我们还发现何绍基告终之年颇为奇怪,甚至可以说百思不得其解。墓志中记载何绍基“同治十三年癸酉岁七月在苏州省寓寝疾,二十日丑时告终。”按照清同治帝年号推断,同治十三年为公元1874年,而癸酉则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干支,那么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先撇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墓志后面也记载了何绍基于同治十三年甲戌岁十二月十九日申时葬在善化县南乡八都石人冲内,通过前后同一年号的两个干支我们便可以知道这其中肯定有一处有问题。根据有关何绍基生平的史书记载,何绍基生于嘉庆四年(1799年),死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其干支纪年分别为己未、癸酉。对照史书和墓志所记,我们便可以看出墓志在何绍基告终之年出了问题,不是所刻的同治十三年,而是十二年。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告终之年和埋葬之时便可以合理解释,何氏于同治十二年癸酉岁七月二十日丑时在苏州寓寝告终,并于同治十三年甲戌岁十二月十九日申时葬在善化县南乡八都石人冲内。
何氏墓志乃其子庆涵所写,理应将绍基生平事迹及其所葬时间、位置等撰写清楚,可何氏墓志却出现这样的失误,那么到底是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呢?根据种种推断,此墓志出现如此失误应为篆刻墓志之人笔误造成,其将“十二年”刻成“十三年”。
何氏墓志虽然只有短短667字,可其中带给我们的确实大量的信息,通过综合运用这些信息我们便可以充分研究湖南名人——何绍基,希望以此来继续推动何绍基一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