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水源头太是奇,千年趵突有神机。人工天匠难窥察,万斛珠玑尽倒飞。”这是清代末期,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吟诵济南名胜趵突泉的诗句。而济南的另一处名胜,大明湖历下亭大门两侧也悬挂着一对他书写的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楹联。其质朴刚健、浑厚拙朴的书法,和优美的唐人绝句,给到过济南的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何绍基曾任翰林院编修,福建、贵州、广东等地乡试主考官和四川学政等职,是清代末期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其清新的宋体诗风和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在清代末期的诗坛和书坛影响很大。何绍基与济南有着很深的情缘,他曾先后两次在济南居住了近十年。
道光二年(1822年),24岁的何绍基因其父何凌汉任午科山东正考官,并留督山东学政,随父母及兄弟迁居济南。这时期的何绍基已是才华横溢,有着不俗的文采和较高的书法水平,是当时号称儒林两大家阮元和程恩泽的得意门生,深受二人学术思想的影响。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怡性老人,雷塘庵主,江苏仪征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于乾隆五十八和五十九年任山东学政,嘉庆十七、十八年任山东漕运总督。他攻诗文,极力倡导宋代苏轼、黄公望等人的诗风;他精鉴赏,善书法,由他倡导的以北碑为宗的书法思想,成为当时的主流。
程恩泽(1787—1839)清代著名诗人,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曾任贵州学政、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官至户部侍郎,他的诗词风格对何绍基影响很大。
由于两位大师的教诲和指导,加上何绍基的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他的学识水平提高很快。他对六经五史、律算皆有掌握,尤精于《小学》;对金石碑版文字和历朝掌故都了然于心;他的诗体风格“随意触发,较为真挚”;他主张的“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在清代末期的诗坛影响很大。
来济南后,由于对诗词和书法的喜爱,何绍基经常流连于济南的市肆和书坊之间,也许是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上苍,于道光五年(1825年),他在济南购得了北朝碑刻孤本《张黑女墓志》拓本。可以说这本《张黑女墓志》对何绍基的书法风格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
《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避清代康熙帝爱琴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代统称为《张黑女墓志》。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六年(531年),出土地点不详,原石早已失佚,该墓志楷书20行,每行20字,共计367字。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结构扁方疏朗、内紧外松,多出隶意,虽属楷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自然高静、生动飘逸,堪称北魏书法的精品。此碑的书写者和刻碑者都是当时的高手,该拓本在清代流传有序,在何绍基得到之前,已有清初山东益都诸生王玙、鲁珍及书法家包世臣等人在后面题跋,是一件珍贵的北碑孤本。
何绍基得此本后,欣喜若狂、爱不释手,就连舟车旅途中也时时捧在手中细细观看,一遍遍临摹,睡觉时放在枕下,喜爱程度不堪言表。他说:“余自得此帖后,旅观于登州,既而旅楚,次年丙戌人都,丁亥游汴,复人都,旅楚,戊子冬夏入都,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他评其书法:“化篆入楷,遂而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何绍基把《张黑女墓志》的书法精髓吃透了,也写透了,使他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何绍基之所以如此喜爱《张黑女墓志》的书法,与清代中期所推崇的书法风尚密不可分。清朝初期,由于康、雍、乾三帝喜爱元代赵孟頫和明代董其昌的书法,因此,从清代初年起书坛的书法风格,朝内朝外无不以香光、子昂书体为宗,造成了许多文人为“争妍笔札,以邀睿赏”,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渐形成了一种色泽乌黑、大小一律、形体方正、线条光洁的书体,俗称“馆阁体”,而这种大小一律、千人一面的书法,严重遏制了清代初期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因此,乾、嘉以来出现了以历代碑版书法为宗的碑学派,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的金石文字,创造出了以雄强的北碑为基础的书法新风,形成了千姿百态、灿烂夺目的书道中兴局面,何绍基的老师阮元是当时主要的推动者之一,而何绍基更是当仁不让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在清代末期的书坛上,何绍基成就很高。书法风格自成一家,其楷书结体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张黑女墓志》的神气深入其中,因而不同凡响。他的行书融篆、隶于一炉,独具面貌,再加上他独特的“迴腕”执笔方式,用笔纵逸超迈、醇厚有味,运笔如锥画沙,笔法有力,对后世影响很大。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及原中国书协主席舒同等人的书法风格深受其影响,可以说何绍基所取得的书法成就与《张黑女墓志》有必然的联系,而《张黑女墓志》也是他一生中唯一所临摹的北朝碑帖,在何绍基的书法历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块墓志成为何绍基心目中北碑的典范。他说道:“肄书搜尽北朝碑,楷法原从隶法遗,裴几名香供黑女,一生微尚几人知。”他从道光二年(1822年)至道光六年(1826年)在济南居住了近四年,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秀丽的风貌和淳朴的民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1年)所做的《舟中题贾丹生大明湖》图卷一诗中追忆道:“我昔大明湖上住,出门上船无十步,高楼下收云水色,小桥迳接渔樵渡。”
咸丰六年(1856年),年近花甲的何绍基,受山东巡抚崇恩之邀,第二次来到了曾令他魂牵梦绕的济南,主讲泺源书院。泺源书院创立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当时山东规模最大的书院,书院藏书丰富,斋舍宽敞,著名学者毕沅、沈起元、翰林院编修匡源等人先后在此讲学。何绍基知识渊博,六经五史、诗词歌赋,无所不精,书法水平更是高超,深受诸生推崇。讲学之余,他与好友一起遍访山东的历代碑刻。咸丰六年(1856年)秋天,他赴灵岩寺寻访唐代书法家李邕所书碑刻。李邕(678—747)盛唐时期书法家,字泰秋,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擅写行楷,用笔遒劲舒放、富有个性。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但遗憾的是,何绍基第一次未能寻访到,同年初冬再次造访,终于在鲁班洞内寻到此碑的半截残石,了却了他的心愿。
咸丰九年(1859年),何绍基的好友陈弼夫重修大明湖历下亭。陈弼夫,字景亮,福建岷县人,清道光年间刑部尚书陈若霖之子,曾任云南布政使,为官清廉公正,有贤名,何绍基与他相交甚好。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历下亭重修落成后,他受邀写下了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被后人镌刻成楹联悬挂在历下亭,并撰写了《重修历下亭记碑》和《历下亭石碑》。
咸丰十年(1860年),在外漂泊多年的何绍基已62岁,浓浓的乡愁时刻萦绕在心中,于是他决定辞职返乡,遂于九月辞别了济南回到故乡。何绍基从道光二年(1822年)到咸丰九年(1859年)之间先后两次在济南居住了近十年,从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到知识渊博的学者、书法家,济南的所见所闻令他难以忘却。他在《金陵杂述四十绝句》中吟道:“分潸泺社才如昨,雪夜江南话济南。”可见他对济南的一往情深,而济南悠久的文化史也因为有他曾经的存在而显得更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