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从明代成为山东的省会,明清两朝省政府机关和主持教育考试的学政署衙就成为济南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济南仍然保存着许多与明清政府机构和科举考试相关的街道,如按察司街、县西巷、榜棚街等,榜棚街就是当年考试发榜之所在。明清盛极一时的山东学政署,就在大明湖南岸,现省政府大院一带。笔者偶读清中后期黄钺的诗文,发现他对济南的一些记载或许能弥补、丰富济南的历史记忆。
黄钺(1750-1841),字左田,号左君、井西居士,安徽当涂人。少年贫寒孤苦,力学多才,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当时和珅主管部务,黄钺不愿趋附,当年十月即乞假归,历主紫阳书院、六安书院、敬敷书院山长,将及十年。嘉庆四年和珅倒台,得朱珪荐,奉旨入京,官至礼部、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军机大臣,道光卒时92岁,谥文敏。黄钺中年入籍,嘉庆初进入仕途,已年届五十,但仕途一帆风顺。黄钺工诗文,擅书画,精于鉴赏,又高寿多子,应了少年贫贱老来福的俗语。
黄钺曾于嘉庆九年(1804)、嘉庆十八年(1813)两次奉旨充任山东乡试考官,并在嘉庆十八年考试结束后任山东学政,直到第二年四月才由王引之接替还京。嘉庆九年七月初六,皇帝在勤政殿召见黄钺,简放山东乡试副考官,并谕曰:“当为国家得人。”黄钺七月十七日从广宁门出都,其诗云:“名士由来称历下,得人此去愧恩深。须防五色日迷眼,莫负三条烛尽心。”表示不负皇帝重托,为国家在山东遴选人才。一路车马劳顿,在德水遇到了迎接的官员,然后进入济南,住在济南行馆。济南行馆在济南府西芙蓉街,其《济南行馆》诗云:
小住芙蓉馆,行歌杨柳亭。感秋身易病,谢客户深扃。斗室蛩吟壁,方池笙沸瓶。(济南随地皆泉,按《志》,北珍珠泉即在此。)惜无台榭望,不见鹊华青。在昔藩王宅,名湖占濯缨。白云楼外起,佳月镜中明。(旧有白云、玩月二亭。)芳草怀朱履,茅檐换碧甍。我来成信宿,惟挹此泉清。
屋后即濯缨湖,湖中泉水喷涌,就像很多瓶子在湖里翻滚,发出的声音好像笙乐。如此的名泉让人心怡,而作者对于清景过于贪婪,为王府台榭不再和看不到鹊华山而遗憾。此次济南之行,黄钺还写下《八月五日,行馆晚坐,追和阳明先生主试题壁诗韵,先生弘治甲子中秋五日作也》诗,诗云:
凉风送雨日将沉,柳荫平湖暮色深。不尽珍珠随地涌,无边蟋蟀俟秋吟。
科轮甲子征前事,诗就先生质此心。土壤泰山何足拟,钩深功朴勉披寻。
黄钺在行馆的墙壁看到了明代王阳明的题诗。王阳明在弘治十七年任山东乡试考官,在行馆的墙壁留下了诗章,经过了五个甲子,黄钺在济南芙蓉街的一间客房里以相同的身份与他相遇了。
黄钺这一次济南之行,不负皇帝“当为国家得人”的厚托,选拔举人69名。留下的诗除了这两首外,还有《滕县令张秉锐和余扛字韵诗见赠,叠韵答之》《三叠前韵答肥城令家同年弟洙》两首七古。重阳节,同考官们修登高故事,游历山,黄钺写了《游济南历山记》,其文极佳,过录于下:
嘉庆甲子九月九日,济南省试毕,诸同考官招游城南历山,修登高故事。
去城五里至其麓,拾级而上可十丈,憩于半山亭,再折而上,又十丈许,始至寺门。东转有屋三楹,题曰:“旷如”,全城在望矣。所谓“鹊华秋色”者并列于前。鹊山如屐,华不注如未开芙蓉。是日,天阴晦,时有小雨飞洒,两山明灭于烟霭迷茫中,尤可爱。明湖为芦苇所填塞,不见水光,又甚可憾。茶罢,遍历山径,略如燕子矶永济寺,而雄秀不及。谒舜祠,望像衮冕执圭,如三十许人。左右妃盲娅、罂珠冠莽服,不觉失笑。历山本非大舜耕处,然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则于木主宜。过黔娄洞,白须方巾,如世之土地神者,余戏呼为我辈祖师,同人皆绝倒。刘司马大绅作诗以实之,恐黔公怒我寒士不逊也。是日,游人如织,男女错杂,耳目扰乱,减人清兴,归于湖北铁公祠之小沧浪饮焉。
从描写的景色看,黄钺等人所登之山应该就是现在的千佛山。千佛山有九月九过山会的传统,这一天正所谓“游人如织,耳目扰乱”。作者主要描写了两方面的景色,一是登高向北远眺,鹊、华两座山与大明湖、历山呼应,构成山水辉映、高低错落的立体图画,显示了作者构图布色的本领,所谓“俯仰揖让”,“直可望而不可即也”。二是舜祠与黔娄洞,辨证史事,表现了作者的学者本分。
九月初十,黄钺受邀游览了龙洞,写下《游济南佛峪龙洞记》,此文当是历史上关于龙洞景观最精美而未被当今人注意的美文,其文曰:
游历山之明日,滕县令丹徒张秉锐、肥城令甘泉弟洙招同学使义宁万前辈承风、武定丞宁州刘大绅游龙洞。
先至佛峪。是日,黎明微雨。出济南东门,行三十馀里,山势错互,灌莽丛密,马行溪涧中,踏白石落落有声,浩然如积雪炫目。沿溪卧石类湖嵌者大且伙。山中霜早,焜黄老绿中间以数点红叶,又著微雨,鲜明如画。螺旋而上,得庵门,曰开皇古寺。循寺廊转而东,石壁如垂天之云,恒有落势,壁凿佛像,像多剥落。询之寺僧,寺何以名,云有开皇七年题名在绝壁,非架木悬縆不得观也。转至西佛峪观瀑布,水潺潺有声,不成布也。中踞大石,近人题曰:“浴佛池。”登灵台亭,亭在一小峰上,石荦确,颇不易上。望峪中山石奇整,类人力层垒而成,如墙、如屋、如楼阁然。初至峪中,见山石皆横理,谓似休宁齐云,及谛观之,齐云如云,皱如带折,此则如古书策,杂以文房密玩,堆积于几案间,殆所谓宛委琅嬛邪!元于钦《齐乘》状此山如重甗,注引《尔雅》“重甗,隒”证之,可谓善于形容也者。然甗,固齐地,《春秋》僖公十有八年:“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注甗,齐地,或以为在今济南历城县,其即此地邪?
出谷三里许,至东龙洞山,山如雁荡净名寺之石城栈,龙神庙当其中,有碑立于门左,宋元丰二年封龙洞神为灵虚公,敕牒也。西上循涧石中取线路至洞口,壁上有魏天会四年凿佛像题名,惜无纸墨可拓。因束炬入洞,初如厦屋,四壁凿大佛长丈馀,佛面石已半泐,稍深容人,愈深愈狭。蛇行半里许,乃得出,遥望对山绝壁之半,有瓮一,置于洞口,盖东龙洞也。《齐乘》云:“洞口釜鬲尚存,烟火之迹如墨。”昔人避兵,引縆以上,中必有泉,想当然耳。
归饮于僧寮,见西峰绝顶有方塔,询之山僧,从未有登者,亦不知何名,非东魏凿佛时所造,即开皇建寺时所立,不可知矣。时纤云尽卷,夕阳在三秀峰,不可久留,匆匆肩舆而返。山旧名禹登,谓禹治水尝登,今以洞名。峰之最著者,有翠屏、独秀、三秀。二更乃至行馆,因记其所见如此。
此文写得极好,写佛峪,点染其色彩,“焜黄老绿之间以数点红叶”,绚烂明媚,如为画图染色。写佛峪石壁,“如垂天之云,恒有落势”,形容生动,神态宛然。写瀑布而不成布,写题名而不得观,如神龙见尾不见首。又写望中之石壁,引入《齐乘》、《春秋》僖公十八年所记,把佛峪拉到历史的深邃之中。写东龙洞山,由宋元丰二年上朔魏天会四年;写龙洞口之瓮,辩证《齐乘》之想当然;写方塔,把时间又上提到开皇之时;临末又把时间上提到大禹治水时期,梳理出龙洞及周边山石的悠久历史。这是一篇典型的学人游记文,写景绘色,考证地理沿革,发表见识,丰厚扎实的内容在纡徐从容的文字中娓娓道来,与当时盛行的桐城派义理、辞章、考据合一的文法意合辙同。
黄钺的这一次济南之行,公务之余,游览名胜,留下的诗文如上。
嘉庆十八年七月初八,皇帝降旨,简放山东乡试正考官。初九皇帝召对勤政殿,谕曰:“山东人文最盛,往刘统勋父子及今在九列者,皆有誉望。汝宜拔取真才。”黄钺赋《癸酉七月八日再奉典试山东之命,次甲子纪恩诗韵》,诗云:“未搜宝鼎出汾阴,又遣抡材到佩林。帝举韦贤钦作式,臣非陆贽愧滋深。难期珊网千寻树,惟竭葵忱一寸心。老去论文知入细,重来要不负青衿。”说自己前去山西为国选材,今番又接受了到山东抡材的使命,一定不负朝廷所托,也不负举子们的期望。已经64岁的黄钺再次赴济。一路晓行夜宿,到达齐河,八月朔日下雨,为了及时赶到闱场,冒雨从齐河出发。其诗《再至济南》四首,从十里黄冈一路写来,情景一幅幅展开。诗云:
黄冈十里路盘纡,树影湖光半有无。我比遗山来恰好,直看烟雨鹊山图。
近城风卷宿云开,放出重峦翠几堆。知有山灵暗相报,十年喜见故人来。
雨点征衣湿未干,马前父老笑争看。分明指说髭须白,不似当年旧试官。
惭愧诸生道上逢,曩时头脑太冬烘。纵教博得中郎识,曾是吴人爨下桐。
从盘纡的黄冈望去,烟雨迷蒙中的济南,湖光树影与鹊山恰成一幅《烟雨鹊山图》,邻近济南城,天色放晴,山峦苍翠,一堆一堆,像从云雾中放出来一样。作者欣喜道:济南的山峦在欢迎这个十年后再来的人。进入济南,迎接他的济南人亲切热情,“分明指说髭须白,不似当年旧试官”,既写出济南人的微妙心理和窃窃私语,也写出了他十年间相貌变化。迎接他的不少是应试的诸生,自谦十年前头脑冬烘,即使脱颖而出,也因为中举的本是美材。
经过考试阅卷,再一次选出69名举人。本应交差回京,但九月初三,接到了朝廷的指示,他被简放山东学政。黄钺被选为山东学政有一点曲折,朝廷开始想任命兵部侍郎吴芳培,因吴改任直隶;又命吏部侍郎戴联奎,不巧戴又以忧去,不得不简放黄钺。黄钺不是最先的人选,倒不是黄钺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而是由于京城中文事甚繁,黄钺书画皆精,是皇帝身边少不了的词臣。加之黄钺年纪不轻,学政需奔波省内各府、县主持考试,甄别人才,指导教育,比较辛苦。皇帝让他在南书房任职,既照顾了黄钺本人的年龄,又能顺利应付朝中文翰之事,还可成全自己书画鉴赏的需要,一举多得。皇帝最终割爱将之简放山东,显然地方人才和地方教育在嘉庆皇帝心中更重要。黄钺《年谱》记载,黄钺临行时,嘉庆皇帝特意朱批:
山东士习宜加整饬,下帷读书者少,包揽公事者多。勉励教诲,毋专以文章为事也。试思学政之名,政者正也,正人心厚风俗之责,非浅显也。汝人品学业朕所深知,从此循分做去,自能永承恩泽。大吏官声,民间疾苦,随时密奏,切不可隐饰,但须字字切实,勿以风闻塞责。志之特谕。朱锡爵才胜于德,汝应念石君师傅之旧恩,时加训戒,毋忽此一节。转谕锡爵,令伊回奏。钦此。
当时山东士风堪忧,而负责民政和财务的布政使是朱珪的儿子朱锡爵,这样的士风朱锡爵自然脱不了干系。如此情况,应该简派一个能约束矫正朱锡爵行止的学政,而朱珪是黄钺考中进士的座主之一,这可能也是嘉庆没有一开始就命黄钺为山东学政的重要原因。虽然任命了黄钺,嘉庆还是有点不放心,特意朱文指示,明确告诉他,学政的使命,一是正人心厚风俗,矫正士风;二是及时向朝廷汇报大吏官声,民间疾苦;三是时时训诫朱锡爵,这就是对恩师最好的报答。皇帝的厚望苦心,黄钺当然能心领神会,诗云:“旧节频繁握,新恩雨露偏。姓名凡再易,文字有因缘。地擅湖山胜,门多邹鲁贤。高楼容啸咏,且喜住三年。”诗的前四句说自己在此之前,已多次承蒙皇帝信任出使主持乡试和学政的工作,再一次恩赐山东学政的重任,使他与山东政教结缘。后面四句抒发自己的快意:济南为湖山胜地,山东人文积淀深厚,学署“四照楼”的榜文是清初施闰章做山东学政时所题,他高兴地说:这个差事很好,我很高兴在这里住三年。
黄钺入住山东学署,写下《济南试院五咏》:
楼上湖山入望曾,十年阑槛又重凭。使君过去知多少,为想风流属宛陵。
非阁非船寄水涯,寒波淼淼漾窗纱。红梅破萼黄梅放,酒暖杯香独看花。
楼下清渠水一条,板桥东畔濯缨桥。不须清浊从人辨,一色分明金鲫苗。
满园榆柳叶纷纷,只有名花致不群。好待春明春睡足,真成水上觅红云。
磴古苔封强欲阶,楼存寺圮尚名街。道人休诧钟声寂,为爱湖光非趁斋。
第一首怀想施闰章。施闰章提督山东学政时,不仅以县、府、道三个第一选拔出蒲松龄这样的大文学家,而且自己与文人唱和,在山东文坛掀起了澜漪,促进了清初山东的诗歌创作。第二首描写莲子湖头的不系舟,第三首写濯缨桥,第四首写海棠沜,第五首写学署内的钟楼。自注:“楼南为钟楼寺街,楼属署内,故钟悬而不撞。”当然赏爱湖山只是黄钺学政工作之余的闲情逸致,更重要的是皇帝布置的三项工作。他回复皇帝九月初三的朱谕,奏报接印日期,嘉庆再次指示:“实心任事为要。”在这种情况下哪个臣工敢怠慢委蛇。九月,因山东巡抚带军前往曹州剿白莲教之乱,黄钺主持了山东武选,取中46名武举人。本年内他上奏参劾定陶县教谕郎谦牧、训导方运景失察,武生孔广运从贼,又奏定陶县孔毓仲等八人助官剿贼,同时阵亡。十月,家眷来到济南,就住在学使署中。
来年正月,黄钺按试泰安、沂州、登州诸郡,诗集中留下《登岱》四首、《过莒州宿故芜湖县令张君肇扬家,留二绝句》以及《将军岭在莒州东六十馀里,山路险僻,行旅常有戒心》《未至诸城二十馀里,雷电雨雹交作》《寒亭》《莱州道中》《雨中过诸由观,为淳于髡太史慈故里》《登州望海岭》《登州不见海市,诗以解嘲》《蓬莱阁谒东坡先生祠》《嘉庆甲戌三月廿七日,校试登州诸生诗赋,以东坡留别登州举人诗令其追和,阅五日而有召还南斋之命,若应谶者,亦赋二律留别》《行抵莱州,蒙恩除授户部右侍郎恭纪》《青州道中书所见》《新城张店交替至长山戏作》等诗。三月按试登州,令学生员追和苏轼《留别登州举人》诗,谁知五日后就接到朝廷召还的诏命,好像应谶一般,确也是人生的巧事。朝廷先有指示:“现在南书房人少,著即来京供职。”黄钺本想结束春试后再还京,但朝廷等不及,又命:“赶紧来京,不可迟滞。”于是在新城就和新任学政王引之交替,匆忙回京,参加朝考的阅卷工作。
黄钺是清朝山东的学政之一,他诗文中对济南的描写记载,让生活于济南的人感到特别亲切,产生对济南过去的无限怀想,这倒为今天恢复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一个思路。由于试官、学政大多来自翰林院,是当时的文化精英,我们是否可通过他们的文字来追寻济南曾有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