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棠,湖南湘乡人,湘军名将,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并任新疆第一任巡抚。他的生平事迹曾经引起许多湘军研究者的关注,他的故事曾经在湘乡老少妇孺间广为流传。有诗曰:“将军一去久苍茫,我自登台吊大荒。关塞三千新柳树,春风万里旧边疆。汉回此日犹仇隙,功过当年已海桑。谁识四方怀猛士?钓鱼岛外有天狼。”诗中所说的“将军”,就是指刘锦棠。
刘锦棠的故居又名公保府,至今遗迹尚存。3月27日,我们来到位于湘乡市山枣镇城江村的刘锦棠故居,探寻名人遗迹,寻访坊间流传的关于他的故事。
在城江村村支书谭明越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刘锦棠故居。这是一栋破旧的青砖瓦房,房屋分两层,上下共10间小房。谭明越介绍说:“我听爷爷说,刘锦棠的老家以前是一座大宅院,从院门口向里有三进,共108间房,院门前有池塘,院内有花园。”走近这座破旧的青砖房,可以看到一扇大门,大门门框是汉白玉雕琢而成,门脸是实木的,门上还镶嵌有宝剑形状的看叶(古代门上下镶嵌的铁片)。推开大门时,从门缝处传来一阵沉闷的响声,这个响声仿佛将我们带到了1844年。这年5月的一天,刘锦棠出生在城江村一佃户家里,刘锦棠出生后,家里日渐困苦。他的父亲患病在床,母亲双目失明。小锦棠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舅父作主将小锦棠的母亲改嫁给了邻村一位姓王的。随后,祖母梅四婆牵着小锦棠和大他十多岁的叔父刘松山挨家挨户乞讨,从此过上了更为穷苦的生活。
正想着,我们已经跨过了堂屋的门槛,走进了堂屋。谭明越说:“刚才你跨过门槛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刘锦棠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临近过节的时候,小锦棠随祖母讨米到了碟子塘一户张姓地主家门前,张地主见他们祖孙衣服褴褛,非常厌恶。不但没有施舍给他们,反而冷酷地说:‘别坐脏了我的门槛。’梅四婆牵着小锦棠不卑不亢地说:‘人穷命苦志不短,走,到好心人家去歇歇脚。’刚走出门,小锦棠便对祖母梅四婆说:‘奶奶,不讨米了,等我赚了钱,要买下他家的门槛。’”现在,这座门槛是不是买的张地主家的,也很难说。谭明越接着说:“几年前,有一位客商愿意出2万元买刘锦棠家的大门,我和附近村民都没同意,因为,我们觉得刘锦棠的房子是文物,应该好好保护。”
据谭明越介绍,刘锦棠故居几经损毁,目前能幸存下来这10间房子已经不容易了。文革时期,刘锦棠故居遭到灭顶之灾,大部分房屋被损毁,故居仅剩的10间房被山枣公社和城江管理区征用做办公场所。后来,房屋被一位叫阳建韶的人买下居住,几年前,阳建韶搬迁到了株洲,这栋房子就成了无人看管的空房。我们走进堂屋左侧的偏房,里面空荡荡的。因为房屋损毁严重,我们没有找到上二楼的楼梯,在一间偏房里只发现了一架竹梯,我们踩着“咯吱咯吱”作响的竹梯爬上了二楼。二楼的房屋很黑暗,墙壁四周都没有窗户,更像是一座暗楼。在暗楼里行走尤其要当心,因为地板已经腐蚀严重,稍不留神就会一脚踩空,从楼上摔下来。我们亦步亦趋地走完楼上的房间。这些房间同样是空荡荡的,只有墙壁上的一些宣传画特别显眼。据谭明越介绍,这些壁画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宣传画。
刘锦棠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在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我们企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刘锦棠。村民黄根深祖祖辈辈都与刘锦棠家比邻而居,他听说了不少关于刘锦棠的故事。花甲之年的黄根深告诉我们:“我爷爷说,刘锦棠的个头不高,五短身材,却有一身的豪气和侠气,而且,遇到困难时,办法特别多。”刘锦棠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却天赋异品,他从小就表现了一股子聪明劲和英雄气概。黄根深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刘锦棠8岁的时候,没钱读书,就常常到私塾窗外偷听。有一天,私塾里面有一个叫范余三的先生发现了他,就打趣地叫他“穷小子”。小锦棠慌忙站起身来回答:“老先生。”范先生又说:“穷小子偷听课。”小锦棠又答:“老先生明指教。”范先生又不紧不慢地说:“读书习礼仪”,小锦棠一板一眼地对上:“打仗保平安。”范先生又出了上句:“学优成人杰,”小锦棠又对出下句:“功好是将才。”范先生觉得小锦棠是可塑之才,于是决定收小锦棠进私熟。就这样,小锦棠靠叔父挑石灰赚的钱交学费,读了三年私塾。
黄根深还给我们讲述了刘锦棠从军的故事:12岁开始,刘锦棠跟随叔父刘松山挑石灰,日子过得很苦,有一年秋天,刘松山带着刘锦棠投奔湘军。他们投军来到了湘军统领王鑫部下,王鑫作战勇猛,被称为“王老虎”。就在刘松山叔侄来投军的先天夜里,王鑫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大老虎带着一只小老虎向他的营房大门奔来,王鑫平生最爱老虎,作战时也是虎劲十足,他命令门卫,如果有大男人带一个小子来投军,要注意留下姓名,并带他们来见我。第二天,王鑫果然见到了刘松山刘锦棠叔侄两人,刘松山二十五六岁,英气勃发,刘锦棠虽然只有15岁,却生得虎敦敦的,剑眉下是一双睿智的眼睛。一番垂询后,王鑫高兴地对他们叔侄说:“好好干,一定会有你们的出头之日。”
刘锦棠随叔叔刘松山参军后,开始了他的戎马一生。据史料记载,刘锦棠随叔父刘松山先后在湖南永州、郴州、株洲等地征战,后随曾国藩对太平天国作战,由守备、游击提拔为参将、协统。1866年,刘锦棠随叔父转战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因为战功卓著,清政府赐“法福灵阿巴图鲁”(意为“护国大英雄”)的荣誉称号。
故事听完,刘锦棠故居也走完了。临别时,城江村村支书谭明越带有几分担忧地说:“刘锦棠故居在媒体上报道很多回了,我们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将刘锦棠故居好好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