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群英被誉为“一代女魂”、“女界孙黄”,为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女子风景,值此唐群英诞生140周年,我们重新检索唐群英一生的轨迹,更加感佩她光荣的一生为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巨大贡献。在辛亥革命中,许多仁人志士致力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在袁世凯窃取政权,革命遭遇挫折后,很多人都失去了往日的斗志,唐群英晚年有一首诗写道:“纷纷姊妹尽华裙”,就是对这种情况的写照,当年为女子参政而并肩一起战斗的女友,有的捞到一官半职,趾高气扬官气十足;有的当上阔太太,只知道打牌炫富;有的则沦为妓女。与这些失去斗志的女友相比,唐群英的后半生更显得光彩夺目,她毕其一生致力于女子参政、女子教育事业,在她人生的后半期,在连续两次被通缉之后,她仍然不改初衷,孜孜于家乡的女权活动。本文试图对其在衡山、长沙的女权活动进行述评,以彰显这位女界孙黄不仅弄潮于辛亥风浪中,而且对家乡的女子解放和教育所发挥的积极影响。
一、兴办教育,注重实践,贯彻“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思想
唐群英等领导的女子参政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致函唐群英:“文之意,今日女界宜专由女子发起女子之团体,提倡教育,使女界知识普及,力量乃宏,然后始可与男子争权,则必能得胜也。”唐群英深以为然,她改变了原来的“激烈的手段”,转而致力于女子教育。据有关史料记载,她先后创办了十所学校,分别是:中央女子学校、长沙女子法政学校、长沙自强女子职业学校、长沙女子美术学校、白果红茶亭女校、湖南女子法政专门学校、衡山女子高级小学、长沙复陶女子中学、岳北女子实业学校、“云在庐”学堂。除了中央女子学校创办于北京之外,其余的都是在长沙和衡山创办的,可见其女子教育的实践主要是在家乡进行。在办学中,唐群英注重三点:其一,着眼于普及、提高女子的科学文化知识;其二,提高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其三,努力提高女子的思想觉悟、斗争意识,宣讲“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思想。
当时风气未开,社会上依然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唐群英办女校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招生,以白果红茶亭女校为例,开学一个星期了,只有十几个学生入学,唐群英动员老师们分别到农家走访劝学。其中有一个木匠家生了三个女孩,都没有送去上学,理由是生活困难,家里负担不起。唐群英反复做工作,并分析了木匠家的实际状况,认为以他们的实际收入,送两个适龄女孩到收费低廉的白果红茶亭女校绰绰有余,经过反复劝说,两个女孩得以入学。对于一些家境确实困难的女孩,学校就免收学费,一位周姓农户,有五个孩子,家里只靠一个主劳力养活全家,所以两个女孩都没有送去上学,唐群英免收两个女孩的学费,并且让16岁的大女儿半工半读,除上课之外,兼搞学校卫生工作,还拿点报酬。通过尽可能多地招收女子上学,唐群英以学校为平台,普及、提高女子的科学文化知识。
唐群英办学的宗旨是丰富女界知识,唤起女子觉醒,使广大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她所办的学校除了开设一般的文化课外,还尽可能地开设实业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如岳北女子实业学校的学生上午学文化,下午学实业,实业课有音乐、书法、刺绣、缝纫、编织、剪花等,学生可任意选学,以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提高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使得女子经济上不依赖男子。
唐群英在办学期间,正好历经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件大事: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和北伐战争。唐群英积极主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宣讲“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理念。“五四”运动时,她亲自到唐氏广定族校演讲,组织师生罢课,投入“抵御外侮,惩办内贼”的游行活动。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唐群英带领师生上街开展反帝宣传。在唐群英的影响下,衡山一带的妇女思想解放较其他地方为早。湖南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这里特别一提的是湖南白果乡的农民起来闹革命,组织农民协会,妇女也成立了女界联合会,族长老爷在祠堂祭祖摆酒席时,妇女们冲进祠堂,与男子一起坐下吃酒,此事震动很大,曾受到毛泽东大加称赞,被写进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面。唐群英没去祠堂,却为农妇的行动抚掌称庆,当唐群英的族长哥哥在家中跺脚大骂白果乡的妇女时,唐群英却不以为然,用“民不分男女,理应一律平等”的道理与之辩论,最后族长哑口无言。其实正是在唐群英的影响下,衡山的妇女才敢于冲击封建族权。
二、提倡女子解放
关于女子解放的思想,唐群英在1912年4月主持起草的《女子参政同盟会政纲》中明确提出:“实行男女权力平等;实行普及女子教育;改良家庭习惯;禁止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妇制度;禁止无故离婚(指以后自由结婚者);提倡女子实业;实行慈善;实行强迫放脚;改良女子装饰;禁止强迫卖娼。”后来,她又进而指出:“女子须取得财产匀分权,不受经济压迫;须取得公民选举权、被选举权,得参(与)政治的创造;须取得教育同等权,以求智能的发达;须取得职业对等权,减少依赖的生活;需取得婚姻自决权,破除专制的陋习。”综合分析唐群英的女子解放思想,其内涵是极其全面的,不仅要实现女子在政治上的平等,而且要求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及家庭生活中取得普通的与男子完全一样的权利。唐群英为避难回到家乡后,她依然致力于女子解放的动员和组织工作。
其一,鼓励女子剪发放脚,1919年3月她自编了一首《放脚五字歌》:女子最可怜,自小把足缠。痛苦又难看,行路实困难。父训恪妇道,母命实难违。苦了我女子,有苦也难言。奉劝姐妹们,再勿把足缠。放足行千里,自强争女权。这首歌谣,曾在白果、新桥和双峰荷叶等地广为流传,为女子剪发放脚打下了舆论基础,在1926年,岳北妇女率先剪了巴巴头,扯掉裹脚布,为女子解放创造了物质条件。她们成立女界联合会,和男子们一起参加斗土豪、搞平粜、禁赌禁盗、减租退押等一系列革命活动。
其二,关注弱势女性。据唐群英家乡的老人回忆:“乡里的妇女,都很爱亲近她,遇到不公平的事,都爱找她评理,唐群英成了妇女们的‘台柱子’,很多想不通的事,经过她一开导就弄明白了。”令许多乡邻记忆深刻的是她对一个房侄的教训:房侄在外赌博输了钱,回到家里找老婆出气,把老婆打得死去活来,唐群英知道后,派人把这个房侄叫来,令他跪下,不由分说先抽他几个耳光,怒斥道:“你这个畜生,在外面不务正业,打牌输了钱还有脸回来打人,真是岂有此理!难道女子天生就该受男子气的?”房侄自知理亏,不敢分辩,此后就老实安分了。这件事,很快就在乡间传开了,妇女们连称打得好。受唐群英影响的女子,后来大都参加了革命,一些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农运、妇运骨干。
其三,言传身教,影响晚辈中的女性。对亲族中的女性,唐群英都叮嘱其父母要好好培养,不要看不起妹子,而对自己儿媳的影响,更是至为深远。1935年,64岁的唐群英首次与媳妇胡卫真相聚,常以“多学则智,自立即强”勉励她,反复讲明一个有用的女子,不应成天围着灶台转,要正确处理爱夫、爱子与爱国的关系,摒弃三从四德的陋习,去掉自卑心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时代女性。在婆婆的影响下,胡卫真跳出了小家庭,积极投身社会,建国后,担任村妇女主任,动员村里的妇女与男子一道投入减租反霸斗争,还积极动员妇女参加夜校学习文化,很多妇女在胡卫真的影响下,不顾男人的风言风语,坚持参加妇女运动和夜校学习,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1950年和1953年,胡卫真先后把两个儿子送上了抗美援朝的前线,她在回忆自己的后半生时,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陶公的开导,才使我真正懂得了一个女子做人的道理。”
综合唐群英在家乡的女权活动,其实是其前期在北京领导女子参政运动的继续,只不过换了一个场景和时间,规模和影响虽不及女子参政运动,但对湖南的女子解放却起了开先河的作用,在唐群英身影的背后,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正在蓬勃兴起,继之而起的是著名的女革命家向警予、蔡畅等的崛起,她们与唐群英一起,谱写着湖南的女子解放篇章。当我们回望历史,不得不承认唐群英孜孜以求的女子解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她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声音,穿越过历史,依然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