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敬安(1851-1912),字寄禅,湖南湘潭人,清末民初著名的诗僧,诗界誉其诗“有云霞色,无烟火气”,称之为天籁诗禅。又因宁波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并剜臂肉供佛,故别号八指头陀。他自幼出身家贫,十一岁,“始就塾师授《论语》”(《清四明天童寺沙门释敬安传》),后因父亡未能终篇。二十一岁,“初学为诗,甚苦。其后登岳阳楼,忽若有悟,逐得句云:‘洞庭波送一僧来’,灵机偶动,率尔而成,不谓竟得诗奥。”诗人郭菊荪说他“语有神助”,力劝其学诗,并授以《唐诗三百首》。释敬安遂开始作诗,历经四十个年头,为后世留下了近二千首诗歌,除去苦难的童年时代,其诗歌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从十岁至三十四岁,步入诗坛,遍游吴越;三十五岁到五十一岁为中期,主持湘中六寺,与王闿运辈交往,参与碧湖诗社等活动;五十二岁至六十二岁为晚期,充四明、天童住持,与东南名士交往。其诗不主故常,大体说来,其初学诗,从唐诗入,创作多近初唐,而又得自然山水之助,风格自然,笔调流宕;中期居湘,受王闿运、邓辅纶等影响,为诗多效汉魏古诗和汉魏名家,文辞清丽典雅,笔致精工;晚年道行既高,又多参与社会活动,故其创作思致深远,格调高淡,笔锋老到。”释敬安读书少,学诗颇为艰难,早年作诗多出于苦吟,中年认识王闿运,参与碧湖诗社等活动,时时请益,赋诗赠答,相互切磋,深得湖湘诗派的精髓。
一、释敬安与王闿运的交往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晚清湖南著名诗人,郭嵩焘所谓“今天下之诗,盖莫盛于湘潭,尤杰者曰王壬秋”。
释敬安诗歌创作三个时期的划分,正是以与王闿运等人的交往为界限的。王闿运与释敬安的交往最早大约始于光绪十二年(1886)。据《八指头陀诗年谱》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释敬安)避暑长沙碧浪湖”,“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十五,王闿运壬秋集诸名士开碧湖诗社,寄禅被邀参加。九月,复至长沙,赴王闿运、郭嵩焘招集之碧浪湖重阳会。”《湘绮府君年谱》说:“六月还长沙,陈总兵海鹏于开福寺后寮新葺园亭,揽碧湖之胜,时要府君避暑。十五日,集俗道十九人看月,夜宿舟中,作《北湖夜集游》。”释敬安亦作《六月十五碧浪湖看月遇雨,用王壬秋社长韵》。
光绪十三年(1887),王闿运在日记中记载:“三月三日,笠云僧请至碧浪湖修禊。”作有《三日北湖禊集,二十八人分韵,得司字》,释敬安亦有《丁亥三日陈伯严涂穉衡禊集碧湖》描述此次盛会。同年,“初春至长沙游碧湖亭,赴碧湖集会。集春归山。四月偕王湘绮等游碧湖。”(《八指头陀诗年谱》)释敬安作《四月十六陪茗香湘绮先生泛舟碧湖》。九月,《湘绮府君年谱》云:“靖港紫云寺僧拏舟来迎,请题楼额,榜曰镜湘。”这次集会虽然释敬安没有参与,但仍作《靖港紫云宫明净法师建镜湘楼成,宴集道俗,王先生壬秋为之记,余以事不与,作诗寄题》。
光绪十四年(1888),“(一月)七日,笠、寄、自、常四僧来。价藩来,同至浩园看雪……寄僧索解诗。”“(八月)十五日,八指来,问马先生,以题诗示之。”“(十一月)六日,饭罢寄禅、顺孙来……九日,顷之笠云、寄禅来……十七日,松、笠、寄谈诗。”“(十二月)五日,与价藩同过笠西斋集……寄禅为宾。”王闿运作《笠云僧堂雪集,喜刘希陶侃至》,释敬安亦有《刘山人希陶自都梁来斋集浩园,即席赋赠》记叙此次斋集。
光绪十五年(1889),“(十二月)十九日……寄禅来。”
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七日……寄禅来……游诗格韵衰退,尚不及禅作,可慨也。”“(五月)十一日……寄僧来。”
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十九日,过罗汉寺,访寄禅。”“(五月)二十三日,秦子和偕寄禅来,谈半日去……”“(六月)十九日,寄禅来……”“(七月)十八日,寄禅及其徒来,谈一日……二十二日,寄禅遣其徒碧泉来,未饭去……”“(八月)十二日,寄禅又来索书。登吴州答谒,甚热,促其开行。写对一幅,寄禅乃去。”“(十月)十三日,寄禅来,索写屏风甚迫……寄禅食于邻寺,夜复来谈,初更即去……二十日,僧秀枝来,云西禅新接主持明果,将与寄禅偕来。顷之俱至,促写对一幅。”“(十一月)十二日,遇黄生引至寺,子粹、寄禅先在。”
光绪十八年(1892),“(正月)十日,出城赴西禅寺,行香执炉,随僧礼佛……寄禅僧俱集,以余斋设,初开经也……二十六日,金莲僧偕寄禅来捐船。”“(三月)三日,寄禅来辞。”“(七月)十七日,寄禅来,谈官事。”“(九月)十六日,寄禅来。”“(十二月)二十九日,寄禅来,改诗,云‘衡州无人商量’,此僧定诗魔矣。”
光绪十九年(1893),“(四月)二日,寄禅来……三日,寄禅又来,久谈之。”“(十二月)二十九日,寄禅来。”
光绪二十年(1894),“二月四日,寄禅来,顷之,笠云约游浩园……”王闿运作《甲午二月四日,再集浩园,寄、素、道三道人同会。斋罢,逢张居士,要入东寮看画,归作记日》,释敬安作《二月初四新霁,与诸道人陪湘绮先生游浩园,还憩张狷叟东寮作》。“十五日,约陆廉夫、曾士虎为碧湖游,兼斋五僧……廉夫于紫微堂楼作画,李小坪将作字,寄禅作诗,道香借纸,素蕉和墨,笠云看画,至夕乃散……十七日,释敬安来送诗。”释敬安作《花朝日,湘绮翁集道俗八人觞于碧湖,听雨赋诗》。“(九月)十六日,寄禅来。”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三日午后,寄禅引岐山僧来。”“(十一月)五日,还见八指头陀……十六日,遣告八指,令邀至浩园,同访笠僧……二十日,午后寄禅及其师南瓜来。”“(十二月)四日,午过浩园,陪易父子,叶、陈、程、六僧、一祭酒、何棠孙斋会。”释敬安作《浩园夜集,此湘绮翁韵呈龙阳方伯遁叟易公》。“(十二月)八日……因约其至上林寺同斋。余先去,则笏、梧已至,更有黄子林,登楼少坐,寄禅有诗……”在《八指头陀诗年谱》中也记载了“冬,与王闿运诸诗社人士集长沙浩园。”并作有《腊月八日,为遁叟七旬诞辰,素蕉法师招湘绮、葵园两先生、李艺渊观察、黄芷舲孝廉及余于上林寺介寿,因作是诗》。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二十五日,八指来,多识时务,市僧也。”
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十二日,遇八指,陡然一惊……十三日,寄、笠二僧来。”
光绪二十六年(1990)“(六月)十一日,寄禅来,荒唐似有狂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四日,笠、静二僧、彭陈二五、叶麻、寄禅、隆观察、窊女均来……七日,寄禅来,未同坐,纵谈四轮法王。”“(十月)二十四日,汪寿民、寄禅来……”“(十一月),还遇笠、寄二僧,约作生日众僧诵经……二十三日,任师早来。笠、寄踵至。”“(十二月)十一日,寄禅来。”
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三日,寄禅来,言罗顺循。”(以上见于《湘绮楼日记》)
由此可见,从创办碧湖诗社,王闿运与释敬安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交往,他们相互唱酬,相互交流,延之数年,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释敬安去了宁波,才停止了活动。虽然他们的交往在《湘绮楼日记》和《八指头陀诗年谱》中未曾详述,但王闿运在日记中记载:“云‘衡州无人商量’,此僧定诗魔矣”,则说明释敬安的多次造访是虚心向王闿运请益。
二、王闿运诗歌创作理论对释敬安的影响
王闿运比释敬安年长十八岁,早已熟作魏晋诗歌,释敬安是在王闿运的影响之下转学魏晋的。释敬安这一时期的诗歌以模拟诗居多,谈诗注重格调,倾心于魏晋与唐诗的风格,看不起宋诗与明诗的境界,有明显的学诗倾向。
王闿运讲求作诗之法,他教导学生“作诗必先学五言,五言必读汉诗,而汉诗甚少,题目种类亦少,无可揣摩处,故必学魏晋也。诗法备于魏、晋,宋、齐但扩充之,陈、隋则开新派矣。”(《湘绮楼说诗》卷六)对于学习的方法,王闿运主张从模拟入手,模拟到一定程度才能追求“新”。事实上,“从他的创作来看,却也有带模拟痕迹的,但大抵属于早年之作,壮年以后已能操纵自如。五古具有魏晋的清刚之气而益以曲折变化;七古则兼采唐人之长,而能熔铸变化,惟意所适,于流丽婉转中显示出刚健的笔力,自成一家风格,惟五律、七律间有杜甫、李颀的痕迹,然亦有变化,决非优孟衣冠。而尤其值得注意的,则是其内容‘于时事有关者多。’”这一创作理论对释敬安产生的影响确实不小,释敬安也提出:“唐人诗纯,宋人诗薄;唐人诗活,宋人诗滞;唐诗自然,宋诗费力;唐诗缜密,宋诗疏漏;唐诗铿锵,宋诗散漫;唐诗温润,宋诗枯燥;唐人诗如贵介公子,举止风流,宋人诗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揖宾,辞容鄙俗。”(太虚《寄禅敬安和尚传•诗文》)与宋诗派注重学问、讲究气势相比,释敬安更注重超然物外,自然高淡。他自己也说作诗是:“传杜之神,取陶之意,得贾孟之气体。”(《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第六章)
通观《八指头陀诗文集》,释敬安确实写了不少模拟诗和次韵之作,如《古意八首》、《山居秋暝》、《书怀》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拟陶诗。诗文集中以《拟陶》标题的诗歌只有一首:“庄生解齐物,老氏贵葆真。人生一世间,渺若陌上尘。放旷聊自适,怀抱日以新。茅屋四五间,取足蔽吾身。飞沉有定理,焉用老心神?不知养生术,徒咽华池津。”陶诗中放旷自任、恬然自足的处世之态正是释敬安所谓的“取陶之意”。尽管僧侣生活与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其处世胸襟也有共同之处,但是细究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在《湘绮楼诗集》中关涉陶渊明的诗歌五十五首,其中拟陶诗二十九首,引用陶渊明故实以及作品的有二十六首。而释敬安的《拟陶》诗作于1886年,正是碧湖诗社创办时期,那么释敬安接受王闿运效仿汉魏古诗的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王闿运曾嘲笑释敬安“能为岛瘦,不能郊寒”,并建议他多学孟郊诗风。释敬安此后喜爱孟东野诗,每读往往不忍释手,不能不说是王闿运的“激将”法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释敬安自谓:“忆湘绮翁言余‘只可岛瘦,不能郊寒’,心窃愧怍。乙酉七月,登玲珑岩寻广头陀,觉倾岩硝石、古树幽花,俱酷肖其诗,因戏效一首。”其《登玲珑岩,戏效一首》(1909)即是学孟之作,诗云:“一步一回首,细领烟萝容。秋花润渴壁,微雨苏病松。偶攀瘦滕上,忽与枯禅逢。绽衣不用布,自剪云片缝。”章法婉曲,意绪遥深,如烟萝容、润渴壁、瘦滕、枯禅等意象都具有高峻古雅、深沉蕴藉的风格特点,正如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所指出的那样:“东野诗有孤峰峻壑之气,高则寒,深则寒,勿作贫寒一例看。”释敬安此诗既高且深,无疑颇得个中真味。除此之外,他专效孟郊之“寒”的诗歌还有《古诗一首,效孟郊体》、《余以近作效孟郊诗树首录寄李梅痴,并题一诗于后》等,这些诗不仅注重造语的奇险,而且风格也与孟郊不相上下。
因此,释敬安深受王闿运诗学理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不仅取法汉魏六朝诗词华丽的特点,而且吸收了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因而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王闿运在光绪十三年(1887)为《八指头陀诗集》写《序》时曾说:“初不识文字,忽有慧悟,通晓经论,有踰宿腊然,颇癖于诗,目然高澹,五律绝似贾岛姚合,比之寒山为工,湖外朴俭。士大夫虽异之,莫能崇奉檀施也。故得全其孤洁,自吟自赏而已。”不料一年之后,当王闿运见到释敬安续作时,惊叹道:“余初序之引贾岛以比意,以为不过唐诗僧之诗耳。既隔一年,复有续作,乃骎骎欲过惠休,余序未为知言,亟刊前序,更为论定,亦见进步之速也。”可见在学诗的道路上,释敬安既是一代勇猛精进、才华横溢的诗僧,又是一位转益多师、从善如流的好学生,其诗作无论数量还是思想性、艺术性,均超越了中国历代任何一位诗僧。
三、王闿运与释敬安的唱酬诗文
释敬安与王闿运等名士结社吟诗,一面荡舟碧湖,一面唱酬诗文,与众诗人和韵作诗,诗作益富,特别是追寻王闿运对汉魏六朝诗歌的模仿,在某种程度上给他的诗歌带来了质朴刚直之气。下文将二组酬唱诗文进行分析:
(一)
北湖夜集,道俗十九人看月遇雨,晓步还城,作呈同学:
湖皋蔼轻云,欣然城北游。新亭草木香,堤外帆湘州。凉期月中行,倚笛吐翏幽。飞雨散酒气,惊雷动池虬。湘、浏合玄光,眺听坐冥收。佳人期不来,来者去不留。与殊各有适,夜半明鐙秋。游舟宿寺外,钟梦同云楼。晨兴引凉步,背客聊行讴。东坡拂芳蕖,西麓翠悠悠。取意不凝物,因诗寄因由。
六月十五碧浪湖看月遇雨,用王壬秋社长韵:
长夏苦炎郁,一作郊外游。西麓萦烟青,澄湘静不流。芳蕖袭行衣,钟梵声廖幽。虚亭纳湖光,佳客与淹留。相期趁凉夜,泛月轻回舟。层云翳太虚,四座风飕飗。飞雨湖上来,飒然天已秋。寒暄异须臾,万事良悠悠。
这组诗文是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十五日碧湖诗社创建时所作。当时夏季暑气未尽,草木繁茂,王闿运与友人游湖赏月,虽遇雨而悠然自适。遇雨之前,写景疏淡自然而不失劲力,至雷雨大作,则动人心魄。而诗人静坐冥想,夜半云销雨霁之时,得各适其殊之意。佳人不来,去留无意之语,大有魏晋遗风。雨后凉风习习,兴步归城,见芙蕖吐芳,山峦叠翠,清丽可喜。结尾点出不凝于物之旨,道出作诗原由。王闿运此诗用语疏朗,意蕴绵长,得魏晋之厚与朴。
后一首为释敬安和王闿运韵作诗,写景讲究炼字造句,如“萦”、“袭”、“纳”等字,静中有动,贴切细致。而趁凉夜与佳客相期,泛舟赏月,行宴游之乐,颇有古人之风。及层云蔽月,风雨大作,须臾之间,炎凉相易,此时忽觉秋至,感慨顿生。释敬安此诗叙游湖过程,突出须臾之间的炎凉之异,思及世事之变。因此,李肖聃说:“释敬安既习于诗,复效六朝之作,为骈俪之文,词皆可爱。”这次唱酬吟和后,释敬安自己也说:“去年(1886年)六月,与湘绮翁、玉池老人诸公,开碧湖吟社会者数十人,宾主酬唱,一时文人之盛……释敬安因从诸公游,诗思颇进……”(《致郭菊荪先生书》)
(二)
甲午二月四日,再集浩园,寄、素、道三道人同会。斋罢,逢张居士,要入东寮看画,归作记曰:
沉阴久忘日,已复当春分。初阳畼天和,招携赏良辰。午风散柔寒,池波涣漪沦。人外虽萧条,嘉与万物新。三子各神秀,出入超四门。追话碧湖禊,九载一屈伸。吾宁舍哀乐,譬彼冬还春。空园竟谁主?居士来相宾。何以记此游,陶远优芳尘。
二月初四新霁,与诸道人陪湘绮先生游浩园,还憩张狷叟东寮作:
心闲得静理,城市不能喧。逍遥畅天和,来与法会亲。凭虚纵元览,吹万亦似匀。丹葩耀珍木,绿草映芳园。潜鳞涣清猗,鸣禽悦新暾。眷今物始荣,感往情弥敦。平生白社游,屡开碧湖尊。如何刹那间,俯仰迹已陈。胜流忻再集,神契谅仍存。观言托豪素,聊用譔良辰。
这组诗文为:“二月初,(释敬安)与王闿运等游长沙浩园,于碧湖赋诗。”(《八指头陀诗年谱》)浩园在今湖南长沙,曾为曾国藩祠堂,文人墨客多聚于此。王闿运作此诗时,距碧湖吟社成立已九年。时近春分,初阳和暖,风起涟漪。寥寥数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对节气物候的敏感,清新柔和之气扑面而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与友人相游,追忆前事,欲舍己之哀乐而不能,惟愿贤人居士品性教化之泽绵远流长。此诗虽看似平淡古朴,却处处含情,于疏淡沉静中透出平和温柔之意。
释敬安此诗同叙游浩园,受王闿运指点,于古典中有自然之致,开篇即点出自己心境——得陶渊明“心远地自偏”之旨。与九年前的诗文相比,此诗写景深密绮丽,对仗工整,用字精准生动,颇得山水诗之古韵;而后抚今追昔,感慨俯仰之间,前事已为陈迹,哀而不伤;以良辰托豪素,不负相聚相游之缘,淡而有味。以释敬安为佛门中人,对今昔之变、因缘际会尤有感触,行诸笔端,自有一片佛禅之气。
《光宣诗坛点将录》云:“敬安诗在湘贤中为别派,清微淡远,颇近右丞,惟喜运用佛典,微堕理障。八指头陀以释子工诗,所作理致清远,妙造自然,早年作诗,自谓得之顿悟,又时时就湘绮老人,老人亦多为窜易,别出手眼,读者罔觉为湘绮笔墨耳,晚年确能自立,名理纷披,一篇之中,有一、二联工绝者,他不称是。”释敬安受王闿运诗歌创作的影响——有魏晋之清丽雅致;作为僧人又注重对人生归属的关怀,与那些空灵妙寂的诗歌相比,释敬安诗歌多了一种人性关怀,在湖湘诗人中可谓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