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人生格局,天下兴亡、唯我有责的担当精神在晚清重臣左宗棠的身上熠熠生辉。
格局乃度量和胸襟,担当乃不计个人得失而勇于担当重任。人生格局其实是一种宏大的组织责任感。只有个人责任感而没有团队责任感者,必是自私之人;只有团队责任感而没有国家和民族责任感者,必是偏狭之人;惟具国家和民族责任感者,方可称为有人生大格局之人。特别重要的是,行胜于言,人生格局更重要的体现是要有真实的行为和效果。
中国历史上晚清重臣左宗棠的知和行都定位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之上,堪称有人生格局之社会精英的知行典范。仅举历史上著名的海防和塞防之争为例,就足见左宗棠对当今中国的现实和重要意义。
由于英国人和俄国人的幕后操纵或直接插手,当时新疆大部分领土事实上已经不受清朝政府控制。此时国内有了“海防”和“塞防”之争。前者以权倾朝野的李鸿章为首,认为:“新疆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认为海防、塞防“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闻听此言,拍案而起,“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他还说:“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他进而认为“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经过一番廷议之后,慈安和慈禧太后最终拍板,任命左宗棠为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左宗棠受任之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此后他亲率大军,抬棺出关,历尽千辛万苦,终将新疆重新纳入我中华版图。由此可见,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人生格局对后世的影响往往极为深远。
一个人只有拥有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格局,才会不畏生死,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左宗棠49岁奉旨操练楚军驰援湘军时,已是行将就木的人了,但他一点也不敷衍塞责,自我开脱:在江西、浙江和福建大战太平军并将其彻底剿灭,任闽浙总督后即奏请自造轮船,强兵富民。继而西北告急,奉旨移督陕甘,先平回民,后收新疆。
左宗棠的担当精神,在平定陕甘回民的拉锯战中尤有十足的体现。在那期间他身体病衰,丧友之痛、亡妻之哀、作战失利、计划中断、谤议四起,全部砸在他的头上。一切都在考验他的意志,但他毫无低头回避、自我开脱的迹象。他很沮丧,征战浙江期间所患的疟疾和痢疾,也一直没有痊愈,为此有人说他衰老得不能打仗,还有些人巴不得他早点死去。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因为国家正在危急关头,他认为鞠躬尽瘁是自己的责任。
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所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考验都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为此呼吁全国和全党上下,要坚定信心、加大力度,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读贝尔斯的《左宗棠传》一书,再度体悟他的人生格局和担当精神,特撰此文,呈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