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字季高,汉族人,清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生致力于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交往甚密,是一代杰出的晚清重臣。左宗棠少小聪慧,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博览群书。5岁时,他随父到长沙读书,在长沙参加省试,名列第二。但是此后,左宗棠的科举之路却异常艰辛,历经坎坷,屡试不第。但正是这样的境遇磨砺了他的意志和品质,使他更加勇敢坚韧,敢于担当。面对困难,他毫不灰心气馁,转而将精力放在农事和军事上,饱读兵书,熟知战策,终于厚积薄发,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日渐衰微、国内矛盾重重的形势和局面下,他力排众议,亲力亲为,毅然出兵平定新疆之乱,为维护祖国统一和疆域完整作出了突出贡献,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传为美谈。晚清名臣曾国藩评价他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一、历史背景
新疆古代亦称西域,西汉以来,西域一直与内地联系密切,是中原的附属地区。公元前101年,西汉政权在西域设置了使者校尉,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正式在乌垒设置了西域都护。此后,中国历朝历代政权都一直在西域设官建制,长期行使对西域的地方管辖权。进入清代以来,西域的民族势力一直蠢蠢欲动,与国外分裂势力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一直窥视中原,以待时机,寻求独立。乾隆年间,西域的民族势力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派出大兵征剿,很快收复了西域的全部土地,并将西域正式更名为新疆,寓意故土新归。1864年,乌兹别克族的明格部统一了其他各部,建立起了“浩罕”汗国。1865年初,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他软硬兼施,恩威并重,很快就侵占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等七城,并自封为“洪福之王”。随后,阿古柏继续兴兵作乱,攻占吐鲁番后,又翻越天山夺取乌鲁木齐。至此,新疆全境已尽归阿古柏所有,新疆局势万分危急。新疆地处中亚东部,是我国与中亚和印度交通的必经之路和军事重地,如果扼住了新疆,也就扼住了我国西出的咽喉和门户,为此,英俄两国都将新疆视为侵入中国的桥头堡,皆虎视眈眈,势在必得,千方百计想分裂新疆。于是,阿古柏就成了他们竞相争取和利用的对象。尤其是俄国,一方面利用阿古柏实现其军事和战略阴谋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悍然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对伊犁地区实行血腥残暴的殖民统治,新疆全境风云突变,人民遂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清朝自嘉庆以来,国力日渐衰微,国内矛盾重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阶级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使清政府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尤其两次鸦片战争,外国殖民者都是通过海路而来,所以面临此次新疆危机,清政府内部说法不一,争论不休,甚至出现所谓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首的是海防派,他主张舍弃西北,专注东南,他提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而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代表的塞防派则认为:“俄国侵吞西北,日甚一日,我师迟一步,则俄人进一步,我师迟一日,则俄人进一日。事机之急,莫此为甚!目前之计,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当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对局势更是了如指掌,洞若观火。所以,他极力主张海防和塞防二者并重,皆不可偏废,绝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他言辞切切,忠心耿耿,意志坚定,措施得当,力主武力收复新疆,在朝阁之上甚至与李鸿章争得面红耳赤,说到激动之处,不禁老泪纵横,这让慈禧太后和满清权贵们十分动容。最后,清政府经过反复商讨,权衡利弊,终于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和主张。1875年,清政府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督办新疆军务。
二、收复经过
虽然清政府大力支持武力收复新疆,可是当时局势却急转直下,加上很多不支持武力收复新疆的大臣们的暗中阻挠,收复新疆可谓困难重重。当时,左宗棠已经年过六旬,身患重病。他曾在致部署的信中说:“本拟收复河湟后,即乞病还湘。今既有此变,西顾正殷,断难遽萌退志,当与此虏周旋。”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左宗棠置个人安危宠辱于不顾,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收复新疆的重任。
1876年,左宗棠亲率三路大军开始进入新疆。在经过对局势的仔细分析和论断后,他决定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作战方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周围地区,然后挥师而上,攻占了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左宗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一路之上得到新疆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当地各族人民甚至纷纷拿起武器,加入战斗,痛击阿古柏军队。在天时地利人和皆有利的情况下,左宗棠的大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1877年,清军收复喀什噶尔,阿古柏兵败身亡。至此,除了被俄国侵占的伊犁以外,新疆重新回归祖国怀抱,捷报一传到中原,举国欢庆,全民沸腾,清政府也十分满意。
而在收复伊犁的问题上,左宗棠则显得颇为谨慎,他深知沙皇俄国一直穷兵黩武,以对外扩张为能事,如果伊犁问题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中俄之间更大的冲突,到那时,启己的努力不仅会毁于一旦,清政府也可能因此遭受更大的损失。为此,他殚精竭虑,夜不能寐,食不安寝,权衡利弊,终于有了周全之策。1887年底,左宗棠正式奏报朝廷,他提出收复伊犁,必须要经过外交途径来解决,方是万全之策。如果外交手段不能收复伊犁的问题,到那时在再采取军事手段,也不为迟晚。他的奏折一到京中,清政府就进行了反复的研究,最后认可了他的意见。1880年初,清廷派出特使曾纪泽赴俄国就收复伊犁问题专程进行谈判。谈判过程异常艰辛,沙皇俄国蛮横无理,多方要挟,但曾纪泽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此时,左宗棠在国内也对谈判翘首以望,但他深知弱国无外交,外交的胜利是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他一方面通过书信指导曾纪泽谈判,一方面上书清廷,请求备战,以防不虞。经过艰辛困苦的谈判过程,1881年正月,中俄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共同签署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
三、历史功绩
1.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阿古柏穷兵黩武,苦心经营新疆多年,而且得到了沙俄的大力支持。但是,左宗棠1876年兴兵讨伐,1877年就收复了新疆除伊犁以外的所有地区。阿古柏自恃勇猛,可是在左宗棠的大军面前,好似以卵击石,不堪一击,未经一年,就兵败身死。同时左宗棠巧妙通过外交途径,与俄国签订了条约,促进了新疆全境的收复。这件事情充分显示了当时清政府强大的陆上军事实力,这一举动有力地警告了民族独立势力和国际分裂势力,清政府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并非软弱无能,任何分裂清政府疆土的行为都将得到严惩,有力地震慑了民族独立势力和分裂势力,维护了清朝疆域的完整和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
2.促进了新疆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左宗棠在率兵西征之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和百姓爱戴。他指挥部队一路进军,一路上修桥筑路,栽植树木,大军过后,几年之间,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的广袤戈壁变成了茵茵绿洲,凡是湘军所过之处,一路上道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遮天蔽日,被当地人民亲切地赞为“左公柳”。除此之外,左宗棠在平定新疆时期,除了用心军事行动,也十分重视新疆当地的发展和建设,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情况,他亲自组织人马帮助当地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垦田植树,并将许多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到了新疆,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他建议清廷在新疆建省,更加明确了清政府对新疆的管辖关系,对后世影响可谓巨大。在抗击阿古柏的历次战斗中,当地人民不畏艰险,启发参加战斗,与清军并肩作战,同仇敌忾,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建立了融洽的民族关系。后人做诗称赞左宗棠的功绩,诗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3.展示了左宗棠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智慧。在当时社会动荡,内外交困的不利形势和局面下,左宗棠力排众议,力主武力收复新疆,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和军事风险的,如果不是对国家忠心耿耿之人,是绝没有这番胆气和魄力的。尤其,当时左宗棠已年近古稀,原本打算告老还乡,且体弱多病,一路之上,风餐露宿,饱受军旅之苦。可是他却不以为意,为了鼓舞士兵们奋勇杀敌,英勇报国,同时也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和对清廷的一片忠诚,一路之上,他命令士兵抬着自己预先准备好的棺椁走在大队人马的前面,告诉众人自己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展示了自己誓死杀敌报国、抗击外辱、收复失地的必死之心。此举一出,军心弥坚,上下一心,清廷上下无不为之侧目,全军上下无不为之动容,为收复新疆创造了极好的氛围和条件。正是左宗棠这种过人的胆气和震惊中外的豪情壮举,有力鼓舞了清军的士气,促进了新疆全境的回归。林则徐对左宗棠的评价颇高,他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左宗棠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功绩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