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湘军将领还有谁比他更敢做敢为
作者:唐浩明
【摘要】湘军将领还有谁比他更敢做敢为

两江总督、一等威毅伯曾国荃(资料图)

  【导言】“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1月15日下午,“岳麓书院讲坛”举行2016新年第一讲,特邀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先生,首度聚焦晚清重臣、湘军宿老曾国荃,独家解读“曾九帅”的传奇经历。唐浩明先生以《九帅曾国荃:时势造就的豪杰》为题,讲述了曾国荃以书生从戎,于大厦倾覆之际力挽狂澜,位列封疆,晚年抚民以诚信,致力于强国安民的传奇经历。以下凤凰国学整理的部分文字实录,以飨读者。

著名作家唐浩明独家解读“九帅曾国荃”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2016年岳麓讲坛新年第一讲,我感到很荣幸。

清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朝廷因湘军攻克南京一事,封曾国藩为一等侯,封曾国荃为一等伯。非皇亲国戚、由书生出身的亲兄弟同日封侯封伯,这个事在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几乎绝无仅有。关于“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已经说得很多了,关于“一等威毅伯”曾国荃,专题谈论得则不多。我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么个机会,来跟大家简单地说一说曾国荃。

一、聪慧倔强的优贡生

清道光四年,也就是1824年,8月20日,曾国荃出生在湘乡荷塘都,也就是今天的双峰荷叶镇,这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靠着祖父星冈公(注:曾玉屏,曾国荃祖父,号星冈)多年的积累,父亲竹亭公(注:曾麟书,曾国荃之父,字竹亭)多年的舌耕,他办私塾、当老师。虽然这个家庭人口众多,谈不上很富裕,但日子还是可以衣食无忧地过下去,家中的男孩都能有书读。这在当时的社会里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好家庭。

曾国荃出生时,已经有了三个哥哥、三个姐姐。长兄就是曾国藩,比他足足大了13岁;第二个哥哥曾国潢,比他大4岁——在这个家族里面,曾国潢排行第四,所以曾国潢通常被称之为曾四;第三个哥哥叫曾国华,比他(曾国荃)大2岁,这位老兄在家族排行第六,通常称为六爷。曾国荃5岁的时候,他的弟弟曾国葆出生了。

曾国荃在家里排行第九,通常称为老九,他后来带兵了,在军中称为“九帅”。我有年到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我做一个讲座,来了很多湖南的老兵,他们也称曾国荃叫做“九宫保”(注:曾国荃晚年加“太子太保”衔,按惯例称“宫保”)。

曾国荃在五岁的时候发蒙了,就是他父亲办的这个私塾叫“力荐斋”。当时社会上有这个习惯,盛行对对子(对联),以对对子考验这个孩子的学问情况和应对能力,看孩子敏不敏捷、聪不聪明。有人就以“小人有母”四个字来出联语,很多孩子答不出来,曾国荃就回答“帝乙归妹”,“小人有母”出自于《左传》,“帝乙归妹”出自于《易经》。可见当时的曾国荃对《左传》和《易经》已经有了解,对得很工整,在当时认为是有读书的天赋。

曾国荃不到17岁的时候随父亲去了北京,此时曾国藩已经在翰林院任从七品,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副处级,翰林院的检讨,相当于我们今天中央最高的文史机构的主任科员。曾国荃希望在大哥的指引下,一心一意去读书、求学,他自己期盼,家里也期盼他能像哥哥一样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当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离开北京回湖南的时候,老九被留下了。

当时曾国藩在翰林院,这是比较空闲的职务,一般不要去上班,有事了才到翰林院去,平时大部分的时间就在家里读书、做学问,写诗,以备皇帝的不时之需。所以曾国藩有很多时间待在家里。当时曾国藩在他的一批好朋友的帮助下,进行很严格、很系统地修身自律。他自己对各个方面都有要求,他对教育弟弟这件事同样也很严格。我们可以借助现在曾国藩留下的早期日记,很清楚地看到当年大哥是怎么严格督促这个弟弟读书的。在那个时代,本有“长兄当父”的观念,何况这个长兄比弟弟大了13岁。于是曾国藩饱含着以教弟弟来回报父母之恩的心,把这点写在了他的书信和日记里。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可惜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没有这样一个理解,哥哥为什么对弟弟好?除非是手足血脉,还有他的孝心在里面——我父亲当年这么教育我,我有这个责任教弟弟,来回报父亲当年对我的栽培,报答父亲当年教育我的恩德。曾国藩当时就有这种心情,满腔热情的指点老九读书。我们翻开曾国藩日记,几乎每天都有大哥为九弟改文章、改日记的记载。

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曾国藩(资料图)

  有一篇日记至今让我们读起来还很动容。一天晚上,曾国藩从外面回来,到弟弟的房间。九弟就后悔了,以前在家里没有好好读书,做大哥的就担心,弟弟过去荒废了,我这个做大哥的这个时候再不好好教育他,会耽误一辈子。尽管我身体不好,我有很多事情,宁愿放弃自己用功的时间也要好好指导九弟。做大哥的这点尽心尽力,当然做弟弟的并不完全了解。

从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起,老九就开始不认真读书,不想读书,天天吵着要回湖南老家。大哥就问他是什么原因,他也不讲。更令大哥感到难堪的是从9月份开始,老九就不跟哥哥嫂子侄儿一起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他就夹点菜到自己房间吃饭。大哥既感觉到不舒服,也很不理解,就总是问九弟:你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吃饭?老九总是不做声。大哥就跟老九说,你不要这样,我们是亲兄弟,你对大哥有什么意见就要讲出来,不要闷在心里面,哪怕是跟我争吵也不要紧。你如果觉得不能直接跟哥哥讲,写信到家里跟父母讲,让父母写信来批评我。总之你不能这样。但是老九就是不说,事事放在心里面。做大哥的没办法,每天陪着弟弟读书,也不跟太太、儿子一起吃饭,每天吃饭的时候就陪着弟弟。

老九的性格倔强,我们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他始终没有讲,后来回家了也没有讲,现在我们也解开不了这个谜。我估计他肯定不是对大哥有意见,也不是对侄儿有意见,当时他的侄儿还很小,还不过是一两岁,显然可能是对大嫂有意见。小叔子在家里待久了,大嫂有点烦了,对他会有点冷淡,导致他一直不做声。倔强的老九,我们从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来。

曾府三杰图(从左至右: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

  到了十月十一日,也就是大哥进三十岁生日时。这一天,老九突然一改过去,换上整齐的衣服,为大哥庆祝生日。从那天开始,老九跟哥哥嫂嫂一起吃饭,也不说明原因,一家人又恢复和谐的氛围。转年初夏,老九在北京大病一场,病好以后回湖南的心更加强烈。7月中旬趁着湖南同乡探亲的机会,跟他一起离开北京回了湖南,结束了一年八个月的京师岁月。尽管想家,但是总的来说曾国荃在北京的表现还是很好的。我们可以从曾国藩给祖父母、父母的家信中看出,大哥称赞九弟领悟力强,尤其是字写得非常好。有些人认为他的字比大哥的字还要写得好,尤其是他的楷书。我们看到现在流传下来的曾国荃的字,楷书尤其是写得好,《近代书法名家字典》也特别把老九的字收录进去了,他也可以算得上近代的一个书法家。

曾国荃书法(资料图)

  在北京期间,老九品行绝对没有不良习气,对哥哥嫂嫂也很有礼貌。善于看人的曾国藩,由此看出了九弟的潜在能力。他曾经用诗对三个弟弟分别做出了鉴定:“辰君平正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辰君是曾国潢,很平庸;午君是曾国华,很有才华;真正能做大事的只有曾国荃,用马家五兄弟的典故(注:三国时马氏五兄弟,马良最出色,时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大哥的这番预判都一一兑现。常言说“知弟莫若兄”,其实世上很多做哥哥的都不能深切地了解弟弟,像曾国藩这样对他的三个弟弟,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为他们后来的这一生能做出如此精准评估的并不多见。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潢的思维和行事都一般,正因为曾国潢比较平庸,他后来就在家里守家、管家。曾国华很聪明,但是不无轻浮,能做很大的事,有时候也很荒唐,最终没有成正果。

在后来的岁月里,曾国藩常常怀念九弟在京师求学的情景,他很多诗里面都写了弟弟当年读书的事。可以说这一年零八个月老九的学问有了很大长进,往来大哥家的时代精英必然会开拓他的胸襟与见识,老九一生的学问、事业及基础是奠定于这个时期。这段岁月也长久留在老九的心间,他说“我方十六游京国,海上扬尘正沸腾”,就写他16岁到北京的事情,把对大哥的教诲之恩、怀抱感激之情写了很多。

十年后两兄弟再次见面是在母亲的葬礼上。曾国荃果然不辜负大哥对他的期望,回家后与哥哥国华一道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今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他遵从大哥的指点,不沉迷于科举考试之中,兄弟俩又拜罗泽南为师。曾国藩对几个弟弟说,说你到了这个年纪,不要一心一意沉沦在八股文中,要走出来。甚至曾国藩还说出这样的话,“科举害人匪浅”,一个靠科举出人头地的人没有深刻的认识,是不会这么说的。这说明曾国藩的确有高过一般人的识见,而且他把这个识见告诉弟弟,意思是:你们当然要努力考科举,但是绝对不要沉迷于此,要趁着年轻把真正的好东西学习到手。24岁那年,曾国荃考中秀才,32岁的时候又考中优贡生,成为曾国藩4个弟弟中功名最好的一个。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内的陈列

下载全文:
 
来源:红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